概要:第三课时(上半时):赏析名句。比较李、杜的诗风。再谈几个有关的问题:一、可用复习《石壕吏》的方式导入本课。因为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对战争的态度不同:安史之乱前所进行的战争是为了“开边”,他坚决反对;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是为了保卫国家不受外族侵犯,尽管人民仍遭到统治者的压迫,但他对人民的参战行动一贯支持(在《三吏》《三别》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一点先不要说出来,但要提示学生注意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二、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不宜讲得繁琐,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杜甫40岁以前的诗歌约50首左右,有些写个人遭遇,有些写河山美景,有些表述友情,而《兵车行》是他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因此,说说他诗风转变的由来是有必要的。为节省时间,最好事前将打算引用的诗句写在小黑板上。三、关于写作背景,旧注有两说:一说为哥舒翰屠石堡城而作;一说为鲜于仲通败于南诏而作。我们不赞成这种跟一时一事挂钩的说法,所以在“课文鉴赏说明”中把这两件事都作为“开边”的事例写了出来。诗是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可以用来概括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如局限于一时一事,岂不是降低了它的意义?四、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诗中所描绘的各个画面
《兵车行》解题指导,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三课时(上半时):赏析名句。比较李、杜的诗风。
再谈几个有关的问题:
一、可用复习《石壕吏》的方式导入本课。因为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对战争的态度不同:安史之乱前所进行的战争是为了“开边”,他坚决反对;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是为了保卫国家不受外族侵犯,尽管人民仍遭到统治者的压迫,但他对人民的参战行动一贯支持(在《三吏》《三别》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一点先不要说出来,但要提示学生注意诗人对战争的态度。
二、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不宜讲得繁琐,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杜甫40岁以前的诗歌约50首左右,有些写个人遭遇,有些写河山美景,有些表述友情,而《兵车行》是他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因此,说说他诗风转变的由来是有必要的。为节省时间,最好事前将打算引用的诗句写在小黑板上。
三、关于写作背景,旧注有两说:一说为哥舒翰屠石堡城而作;一说为鲜于仲通败于南诏而作。我们不赞成这种跟一时一事挂钩的说法,所以在“课文鉴赏说明”中把这两件事都作为“开边”的事例写了出来。诗是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可以用来概括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如局限于一时一事,岂不是降低了它的意义?
四、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诗中所描绘的各个画面之间的联系。例如开头写哭声之哀,当与“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诸句相联系,以见此番出征有去无回之意;又当与“里正与裹头”“头白还戍边”诸句联系,以见出征者中有未成年之孩子及老人。还要善于把某些画面加以对照,例如开头写人哭,结尾写鬼哭,有天怒人怨之意;写边庭“血流成海”之后,继而写内地“千村万落生荆杞”,极言战争的危害。有联系,又有对照,才能深刻理解诗句的内涵。
五、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是杜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这个重点,也有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上一页 [1] [2]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