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教案(人教版高五册)» 正文

庄暴见孟子教案(人教版高五册)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五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02

概要:执笔人:周玉玲 小组成员:吴世琢 杨勇 雷愈 马艳东 彭发根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逐步推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句式。 3. 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见、语、好、王”等异读词词义的辨析和“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等难句的理解;对孟子谈话的艺术及其政治理想的评析。 教学设想 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引导-探究”学习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尊为“亚圣”。可同学们知道孟子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吗?他晚生了100年,没能亲聆孔子的教诲

庄暴见孟子教案(人教版高五册),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执笔人:周玉玲   小组成员:吴世琢 杨勇 雷愈 马艳东 彭发根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逐步推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句式。   

3. 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见、语、好、王”等异读词词义的辨析和“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等难句的理解;对孟子谈话的艺术及其政治理想的评析。   

   

教学设想   

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引导-探究”学习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尊为“亚圣”。可同学们知道孟子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吗?他晚生了100年,没能亲聆孔子的教诲,做孔子的门人,但其一生的实践及所留下的言论、学说却弥补了这个遗憾。凝聚着他思想精华的《孟子》不仅被列入了“四书”,成为后世文人必读的经典,更为我们展示了一场又一场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而又充满气势的唇枪舌战的精彩论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场――《 庄暴见孟子》。   

   

二、整体感知    

1.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 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整理词句。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课文,归纳整理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扫清词句障碍,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答疑,并根据情况可作词句方面的注释提示。   

(2)朗读、翻译课文。   

《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2、本文既是谈话,记录了哪些人物的谈话?    

(1)庄暴与孟子的谈话(2)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    

由此,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3、为什么不直接从第二部分写起?    

提示: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1)正面提出论题;    

(2)以庄暴无言以对,说明论题的难度,制造议论悬念;    

 (3)以庄暴无言以对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    

4、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臣请为王言乐”至结尾),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必要性。   

   

四、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有这样二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根据文意,你认为哪种解释比较合理呢?   

明确: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宣王心中要“怪怨”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其次,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正如《礼记•乐记》所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可见 “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下文讲的“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 国 君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的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义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 国 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感到“惭愧”。   

(解说: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善于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及相关知识,做出符合情理、事理、人理的科学推断。)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又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明确: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方面,在齐宣王听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 时,孟子及时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着谈话的主动权。   

[1] [2]  下一页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人教版高五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