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一层:批驳冉有的托辞,指出“伐颛臾”是为了贪利,扩大季氏的势力范围。第二层:提出“均”和“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第三层:指出仲由、季路相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3.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重点是“孔子曰”一段,可以分层练习,而后进行连贯背诵。诵读指导:①文中孔子三次呼冉有之名,一次比一次重;②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各小层之间可以有较长的停顿;④要仔细品味最后一小层中三个“也”字所表示的语气。(本段已划分层次,不做小结。)(八)研习《荷蓧丈人》。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8),肩负;蓧(di4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之”,请他吃饭。食,“请……吃”。(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
《论语两章:季氏将伐颛臾·荷蓧丈人》教案2,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一层:批驳冉有的托辞,指出“伐颛臾”是为了贪利,扩大季氏的势力范围。
第二层:提出“均”和“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
第三层:指出仲由、季路相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
3.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重点是“孔子曰”一段,可以分层练习,而后进行连贯背诵。
诵读指导:①文中孔子三次呼冉有之名,一次比一次重;②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各小层之间可以有较长的停顿;④要仔细品味最后一小层中三个“也”字所表示的语气。
(本段已划分层次,不做小结。)
(八)研习《荷蓧丈人》。
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
(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8),肩负;蓧(di4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之”,请他吃饭。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很气愤、很骄傲地对待子路,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
3.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
诵读指导:①“不仕无义”是纲领性的论断,要读得铿锵有力;②“长幼”二句内容上是先扬后抑,但读起来则应是先抑后扬,这样才能突出孔子反对“不仕”的态度,末句应这样处理:“如之何//其△ 之”(“加粗”表示轻读,“△”表示重读);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也是论断口气;④“君子”一句要读得庄重;⑤末句是感叹语气,要读得意味深长。
4.小结:本段写孔子借荷蓧丈人不仕一事指出,积极从政就是行“君臣之义”,而逃避现实是不对的;因此,尽管他在政治上经受过种种挫折,仍要以执着的态度实现他改革现实政治的愿望,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九)总结全课。
1.这两章都是借一件具体的事来阐明原则性的问题。《季氏将代颛臾》借季氏企图吞并颛臾一事阐明治国的方针和对“远人”所应采取的政策;《荷蓧丈人》借荷蓧丈人“隐而不仕”的态度指出积极从政才符合“君臣之义”的道理。前者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反映,后者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反映,二者又都跟孔子关于“仁义礼乐”的基本思想有关。当然,这些思想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历史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的内核。
2.正因为它们是借具体事件来阐明原则性问题,所以有深入浅出的效果。记住了所叙的事件,再细加品味就可以悟出深刻的道理,所以“浅出”正是为了“深入”,这是议事体的又一个特点。
3.这两章虽同为议事体,但议论的方式不同:《季氏将伐颛臾》是在辩难中逐渐深入;《荷蓧丈人》则是先叙后议,用“对举”(包括对比、对照)的方式作概括式的论述。从这里可以看出,议事体的论述方式要适合内容的需要,是不拘一格的。
(十)整理词语。
[见]①看见。例:A。②引见,读xi4n 築、C。③会见。例:D。《教学参考书》认为C、D同义,误。)
[例]①位次,引申为职位。例:A、C。②排列。例:B。又,引申为按顺序写出。例:D。(《教参》认为A、D同义,误。)
[先]①已去世的。例:A。②放在前面。例:B。③时间在前的。例:C、D。
[后]①落后。例:A。②后代。例:B、D。③时间在后的。例:C。
以上是练习第一题列出的词,以下是补充的词。
[伐]①砍伐。例:后因伐木…… ②讨伐。例:何以伐为? ③夸耀。例: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相(xi4ng)]①帮助、辅佐。例:相夫子。②辅助者。例:则将焉用彼相矣。
[过]①经过。例:有过于江上者。②过错(名词)。例:是谁之过与。③错(不及物动词)。例:且尔言过矣。④责备、归咎。例:无乃尔是过与。
[疾]①病。例:疾在腠理。②迅速。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憎恨。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荷]①荷花,读h6。②挑,读h8•。例:以杖荷蓧。
上一页 [1] [2] [3]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