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二)《孟子见梁襄王》的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三)《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及练习,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二)《孟子见梁襄王》的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三)《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模拟试题】
第一篇《孟子》二章
一
梁惠王①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溽;壮者暇日修其孝梯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溽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二
孟子见梁襄王③,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 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① 梁惠王(公元前400—前319年):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369至前319年在位。即位后八年,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叫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亦称为魏惠王。② 晋国:这里指的是魏国。这是梁惠王自称本国。③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和读音是( )
① 卒然问曰 ② 天下恶乎定?
A. ① 终于zú ② 怎么wū
B. ① 终于zú ② 讨厌wù
C. ① 通“猝”,突然。cù ② 讨厌wù
D. ① 通“猝”,突然。cù ② 怎么wū
2. 对“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中的“入”“出”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B. 入:对内 出:对外
C. 入:在家里 出:在外面
D. 入:在家 出:外出
3. “其如是,孰能御之”中“御”字的词义是( )
A. 侍 B. 抵挡 C. 治理 D. 使用
4. 下列句子中的“一”字同“定于一”的“一”的“一”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B.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C.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D.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5. “彼夺其民时”的“彼”指代的是( )
A. 那时候 B. 魏国 C. 秦、楚 D. 国君
6. 下列句中的“莫”字与“天下莫强焉”中的“莫”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B.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C.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