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6» 正文

《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6

[02-26 23:50:4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五册语文教案   阅读:68394

概要:庄暴见孟子《孟子》教学目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第一课时 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一.教学导入: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三.词语点读:1.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2.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同“只”,只是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举:全都5.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妻子和儿女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四.一词多义理解:1.见A庄暴见孟子 拜见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C父子不相见 见面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E居有日,扁鹊复见 进见F诚恐见欺于秦 被2.以A暴未有以对也 来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把C以啮人,无愈之者 如果D无以,则王乎 同“已”,停止E不推恩无以保

《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6,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庄暴见孟子

《孟子》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

第一课时 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 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

C父子不相见 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 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 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 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 如果

D无以,则王乎 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 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 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 列举

E举大计亦死 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 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 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这几段文字均较简单,容易翻译。翻译后,让学生说说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说理技巧。)

七.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析内容

一.再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睑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冶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1] [2]  下一页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教学设计6》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