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听课文录音指导诵读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明确】a、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b、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4.赏读文本(1)通过刚才的诵读,你认为这首诗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凄楚、悲伤/悲凉、忧伤/凄楚、孤独/悲凉、孤单……(2)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明确】从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3)赏读文本:(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明确】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登高》说课稿2,标签: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3.听课文录音
指导诵读
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明确】
a、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b、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赏读文本
(1)通过刚才的诵读,你认为这首诗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凄楚、悲伤/悲凉、忧伤/凄楚、孤独/悲凉、孤单……
(2)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
【明确】从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
(3)赏读文本: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③诵读指导: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2)师生共读,赏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②诵读指导: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沉郁、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前句低沉,后句昂扬。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读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
(3)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明确】一悲:漂泊无依。“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
二悲:孤独无助。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三悲:远游他乡。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四悲:秋意悲凉。
五悲:“百年”孤独。
六悲:“多病”缠身。
②诵读指导: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生齐读、单读)
上一篇:《满腔热血已经沸腾》教案设计2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