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2小题:参见第一题第一问的答案。第3小题:妻子说邹忌美,是因为爱,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基本上是出于感情方面的偏爱,并非有意的蒙蔽。而小妾,与邹忌是奴与主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她习惯了讨好迎合,不管邹忌是否真美,她只能说美,这种蒙蔽是出于畏惧的心理惯性,既无妻子那样的感情偏爱,也不像客人那样为了某种利益需求而刻意恭维。至于客人,则完全是出于个人功利的目的,而不顾事实地讨好对方,是有意的蒙蔽。纵观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蒙蔽,也基本上由这三种原因(感情倾向、畏惧心理、利益驱动)造成的,因此虽然事有大小之别,但道理基本相通,将之“放大”,来揭示君王受蒙蔽的成因,很有说服力。以上各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第三题首先是为了在行文上避免同语重复、语气单调。其次,也或多或少地与人物身份及其动机不同有关。妻子的回答,有强烈的赞颂色彩,与下文的“私我也”呼应。小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赞颂色彩明显较淡。而客人的回答,毫无赞颂或感叹的意味,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给人以敷衍应付的感觉。具体参见参考资料。第四题1.服:穿戴。2.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之:的。3.寝:睡觉。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第2小题:参见第一题第一问的答案。
第3小题:妻子说邹忌美,是因为爱,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基本上是出于感情方面的偏爱,并非有意的蒙蔽。而小妾,与邹忌是奴与主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她习惯了讨好迎合,不管邹忌是否真美,她只能说美,这种蒙蔽是出于畏惧的心理惯性,既无妻子那样的感情偏爱,也不像客人那样为了某种利益需求而刻意恭维。至于客人,则完全是出于个人功利的目的,而不顾事实地讨好对方,是有意的蒙蔽。纵观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蒙蔽,也基本上由这三种原因(感情倾向、畏惧心理、利益驱动)造成的,因此虽然事有大小之别,但道理基本相通,将之“放大”,来揭示君王受蒙蔽的成因,很有说服力。
以上各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首先是为了在行文上避免同语重复、语气单调。其次,也或多或少地与人物身份及其动机不同有关。妻子的回答,有强烈的赞颂色彩,与下文的“私我也”呼应。小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赞颂色彩明显较淡。而客人的回答,毫无赞颂或感叹的意味,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给人以敷衍应付的感觉。
具体参见参考资料。
第四题
1.服:穿戴。
2.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之:的。
3.寝:睡觉。之:它,指代前面发生的事。美: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偏爱。
4.孰:谁。
5.孰:“熟”的古字。
6.间:间或,偶尔。期年:满一年,一周年。
12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3.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2.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
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导入示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它的作者是写战争的能手,《左传》中留下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场景和细节。但是,在这里的战争,好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这不是太轻松了吗?前面写战争前动员和政治上的调整和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可真正到了打仗,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再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经九合诸候,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
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思想,他的战争理论。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他的理论吧。
[导入示例二]
本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其实不是。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左传》据说是对孔子所编《春秋》的注解和阐释。孔子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现在读的这一节,就是左氏对《春秋》所记载的鲁庄公十年时的大事所作的一个注解和补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词句:
(1)乃入见:(曹刿)于是就入朝见鲁庄公。
(2)问何以战:(曹刿)询问凭什么来打战。何以,宾语前置。
(3)民弗从也:民众是不会跟从的。
(4)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用、信服;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6)忠之属也: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注意句子的判断句式。
(7)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注意与“曹刿请战”的“请”的区别。
(8)乘(shènɡ):战车。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诵读本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方法如上。
重点词句:
(1)战于长勺:(两军)在长勺开战。介词词组(于长勺)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战)的前面。
(2)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攻。鼓:击鼓;名词作动词。之:语气助词,不译。
(3)驰之:驱车追赶。之:语气助词,不译。
(4)下视其辙:(曹刿)下车查看了齐国部队的车痕。
(5)既克:打败齐师之后。
(6)夫战,勇气也:打战,靠的是勇气。夫,句首语气词;本句是判断句。
三、布置作业。
诵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判断准确吗?请根据课文说出你的判断。
[参考答案及板书设计]
鲁庄公的意见 曹刿的判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上一篇:《讽谏小议》导学案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