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正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44

概要:1.诵读并抄写课文。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理解文意;2.理解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常识。[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二、导入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段。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重点词句:(1)谓……曰:对……说。(2)易:交换。(3)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应该答应寡人。其,语气助词,有“可”、“该”的意思;许,答应。(4)不听:不听从。(5)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6)非若是也:不是像您说得那样。(7)虽:即使。(8)岂……哉:难道(怎么)……呢(吗)。4.文段赏析导入:这篇文章中,唐且和《战国策》里许多游说之士取得胜利之道,大不相同。一般《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文意;

2.理解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常识。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词句:

(1)谓……曰:对……说。

(2)易:交换。

(3)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应该答应寡人。其,语气助词,有“可”、“该”的意思;许,答应。

(4)不听:不听从。

(5)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6)非若是也:不是像您说得那样。

(7)虽:即使。

(8)岂……哉:难道(怎么)……呢(吗)。

4.文段赏析

导入:

这篇文章中,唐且和《战国策》里许多游说之士取得胜利之道,大不相同。一般《战国策》里表扬的策士,在面临强势,自己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只能凭借现场口头表述的机智,用软化的办法,以柔克刚。但是,在这一篇里,形势却有点不同。

首先是,强者一方,似乎向弱者一方让出了很大的利益:以方圆五百里之地,换安陵五十里之地。安陵是魏国的一个附庸小国,连魏国都已经被秦国灭了,何况安陵?但秦国不但不灭安陵,反倒以十倍的土地交换。秦王这样表面上是亏本生意,实际上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安陵君当然知道,世上没有强者向弱者求着要做亏本生意的,就老老实实地回绝了。

问题一:安陵君是怎样回答的?既然她已经表明了态度,为什么还要派唐且出使秦国?

明确:这里不能说安陵君完全不会说话,因为他没有正面表示对秦王动机的怀疑,而是先把秦王奉承了一下,说:“甚善。”拒绝的理由,不是自己不愿意,而是把把祖宗抬出来(“受地于先王”)。为什么要把这一条抬出来?因为在这一点上,秦王和自己一样,也是“受地于先王”的,就没话可说。虽然不高兴,但一下子也发作不出来。

这样,事情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又要派唐且出使呢?因为霸权得罪不起,顶撞了,留下后遗症,要善后解决。

问题二:唐且受命出使秦国,他的任务是什么?

唐且面临着的任务是在没有什么交换条件下去平秦王的气,讨他的欢心。任务极为艰巨。

问题三:

双方一见面,秦王就露出杀机:说:本来我灭魏、韩两国的时候,安陵小国,方圆五十里,灭掉也不费力气。只是觉得安陵君是“长者”,就没有在意。现在我拿出十陪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君居然不答应,这不是瞧不起我吗?秦王这一些话的意思是什么?

纯粹的霸权主义者的话语,但也是有技巧的。一,他不说自己有野心,有坏心,而说自己好心,有道德心,尊重长者。二,有心做亏本生意,以十倍的土地换你的一点点。三,可是你们不答应,这不是瞧不起我吗(“轻寡人与”)?这是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上,在精神上受侮辱的地位上。表面上是低姿态,实际上以守为攻,暗藏杀机:本来可以灭掉你,现在,你又得罪了我,这就暗示着要动武,不讲理了。

问题四:

唐且出使的目的是来缓和一下矛盾,却碰上秦王一副咄咄逼人不讲理的姿态。如果是一般的游说之士,恐怕这时只有说好话,转弯抹角,讲歪曲的道理,力求妥协了。那么,唐且是怎样应对的呢?

明确:处于弱势的唐且这时却强硬起来:又一次把老一套的“理”提出来:“受地于先王”,就应该“守之”。这样针锋相对,形势肯定要僵,矛盾肯定要激化的。而且他还不满足,又加上了一句:不要说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也是不成。假讲理的遇到不讲理的,还这么不留余地,甚至主动去刺激强者,不怕秦王发火。而秦王一发火,就意味着,唐且的缓和关系的使命,就泡汤了。

5.诵读本段课文。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词句:

(1)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抢,撞。

(2)休祲降于天:上天就降下征兆。休,吉兆。祲,凶兆。对刺客说来是吉兆,对被杀的人说来是凶兆。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如果士发怒的话,有二个尸体倒在地上,五步之内留下献血,使天下人穿起孝服。缟素,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4.请学生笔译这二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文段赏析

导入:

秦王怒火中烧,以“天子之怒”来威胁挑衅,言外之意,就是要动武了。秦王问他知道不知道“天子之怒”。唐且明明是知道的,却说不知道。这是反挑衅。表现的是无畏,无所谓。秦王给“天子之怒”下了一个定义:“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为什么要说得这么严重?明摆着是威胁:要你的小命。我杀这么多人都是家常便饭,何况你唐且一个。

问题一:摆在唐且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本来应该来软的一手,可是现在人家不来软的,给你来硬的。这时,他是绝对的劣势,却面临着绝对的残暴。那么唐且是怎样处置的呢?

明确:唐且的特出之处在于,干脆也跟他来硬的,而且硬就硬到底。

硬到底,并不意味着就和他拚命。硬不能在行动上,而在语言上。他从秦王的“天子之怒”中拿出一个“怒”字,针锋相对,提出一个“布衣之怒”来。这在辩论术中,是把对方的概念偷换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常用的手段,就是重新定义。同样是“怒”,对方有,我也有。秦王作为辩论者,他给“布衣之怒”下了一个定义,把它说得微不足道,那不过是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既没有自卫能力,更没有进攻的威摄。但是,唐且却反驳了这个定义:那不是布衣之怒,而是“庸夫之怒”。真正的“布衣之怒”是同样也有威胁力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