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正文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02-27 01:50:1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73

概要:夜上受降城闻笛①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②,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一夜征人尽望乡。【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注释】 ①、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有《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注释】

①、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③、芦管:即指题中之“笛”。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前两句写夜上受降城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近看,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仅“沙似雪”、“月如霜”已足以触发征人怀乡思归之情,更何况“沙似雪”、“月如霜”的地点是“回乐烽前”、“受降城外”!这一联用对偶句,连两个地名也字字相对。“受降城”、“回乐烽”如果名实相符,那么吐蕃归降,征人便可享“回”乡之“乐”,可如今这里是防御吐蕃的前沿阵地啊!作者另有《暮过回乐烽》诗:“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南来。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乐未回”是故作慷慨之词,其实是正话反说。这两个对偶句正是巧用地名与实际的尖锐矛盾及其寂寥、凄冷的眼前景引发征人的思“回”之情,为第四句蓄势。

后两句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云:“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奈)金闺万里愁。”今于“回乐烽前”、“受降城外”忽传羌笛之声,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前三句蕴含的思乡之情,都汇聚于“尽望乡”的神态之中,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诗中未用久戌、思归之类的字眼,一二句绘色,第三句传声,第四句状形,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练习】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1)答: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

(2)答: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