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淮阴侯列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正文

《淮阴侯列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史记   阅读:68741

概要:1、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再结合全文,看看韩信还有哪些性格特点?(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此外,还可以看出的个性:智慧超群,指挥若定,狂妄自大,锋芒毕露,心高气傲,不与常人为伍;为人义气,知恩即报。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2、司马迁在《淮阴列传》的“太史公曰”中,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中费尽心思,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仔细阅读后略作分析。 (司马迁将愤激之意深蕴在这段反语之中。他对英雄壮士戎马一生却冤屈而终,尽洒热泪,同情痛心,惋惜悲愤,交织于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扼腕;而对“刘邦们”,则竭尽反语,讥讽,揭露,鞭挞,意在未言之中,读来令人切齿。后人也尖锐地指出:“‘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

《淮阴侯列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1、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再结合全文,看看韩信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此外,还可以看出的个性:智慧超群,指挥若定,狂妄自大,锋芒毕露,心高气傲,不与常人为伍;为人义气,知恩即报。

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2、司马迁在《淮阴列传》的“太史公曰”中,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中费尽心思,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仔细阅读后略作分析。

 

(司马迁将愤激之意深蕴在这段反语之中。他对英雄壮士戎马一生却冤屈而终,尽洒热泪,同情痛心,惋惜悲愤,交织于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扼腕;而对“刘邦们”,则竭尽反语,讥讽,揭露,鞭挞,意在未言之中,读来令人切齿。后人也尖锐地指出:“‘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或说得更为深刻:“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李笠《史记订补》)

司马迁为韩信作传,是为了表彰他佐汉破楚的历史功绩:“楚人迫我京索(把我军困在京、索之间),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见《太史公自序》)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愤慨和厌恶。)

 

3、司马迁在叙事中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下面是《淮阴侯列传》中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与 “登坛拜将”的片段,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 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当萧何力荐韩信时,刘邦禁不住萧何的连恐吓带恳请,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才勉强答应拜他为大将军的,心里充满忧心和怀疑。韩信登坛拜将时,“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可见,不仅刘邦瞧不起、不信任韩信,全军没有一个人瞧得起、想得到他。这个细节出现在韩信登坛纵论天下形势之前,真是一抑再抑,从而为韩信的出场亮相一鸣惊人作了有力的反衬。)

 

4、试根据上一题的引文,分析萧何了解、赏识韩信的原因

 

(从萧何的“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一段对话中可见,萧何认定韩信不同于曹参、樊哙这种攻城野战的猛士,也不单是孙膑、庞涓一流的军事家。他是有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不仅有军事家的才能,还有政治家的风度。)

 

5、《史记》中有不少内容或词句,成为后人常用的典故或成语,如传为蒲松龄所作的一副对联是: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本是《史记》中关于项羽巨鹿之战、勾践发愤自励的典故,但后来和“有志者,事竟成”一样,都成为人们习惯使用的成语。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再找找,还有哪些成语或典故出自本文?

 

 (“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漂母之恩、胯下之辱、妇人之仁、多多益善、逐鹿中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作业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下列作业: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蓐通褥)

 2.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

 3.俯出袴下,蒲伏  (蒲伏通匍匐)

 4.虏魏王,禽夏说  (禽通擒)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通疲)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萆通蔽)

 7.出、背水陈  (陈通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
》《《淮阴侯列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