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现代散文苏教版选修《雷雨前》教案4» 正文

苏教版选修《雷雨前》教案4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现代散文   阅读:68528

概要:《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登在当时的《漫画生活》月刊第工期(1934年9月20日出版)上。当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人中国的国土,中国人民惨遭蹂躏;而国民党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同时,封建军阀、贪官污吏气焰嚣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整个中国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一次次革命风暴的酝酿与爆发,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让人看到希望。茅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了《雷雨前》。六、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散文以什么作为顺序来描写雷雨前的景物特征的?《雷雨前》是一篇写景散文,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雷雨前的景物特征,用空行分成了三个部分2、文章第一部分是写的什么时候的天气?找出关键的字句。这一部分(1—4节)写“清早”的天气。(语句词语略)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自己的实际感受的?写出了天气什么样的特点?作者强调的是闷热、无风

苏教版选修《雷雨前》教案4,标签:现代散文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登在当时的《漫画生活》月刊第工期(1934年9月20日出版)上。当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人中国的国土,中国人民惨遭蹂躏;而国民党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同时,封建军阀、贪官污吏气焰嚣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整个中国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一次次革命风暴的酝酿与爆发,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让人看到希望。茅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了《雷雨前》。

六、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散文以什么作为顺序来描写雷雨前的景物特征的?

《雷雨前》是一篇写景散文,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雷雨前的景物特征,用空行分成了三个部分

2、文章第一部分是写的什么时候的天气?找出关键的字句。

这一部分(1—4节)写“清早”的天气。(语句词语略)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自己的实际感受的?写出了天气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强调的是闷热、无风、干燥的特点。

从视觉、触觉来写自己的实际感受,如:带着热的桥石、露宿的人、灰白的幔、龟裂的河床、开了沟的农田、苍白干硬的泥土等,并且在第4小节细腻地描写了人在烦闷气候下的感觉。

4、文章第二部分是写的什么时间的天气的变化?

第二部分(5—16节)是写从上午到午后三点雷雨前的天气变化。

5、第二部分是从几个层面来渲染雷雨前的闷热和焦躁不安的?

在这一部分,作者进一步渲染雷雨前的闷热和人的焦躁不家,真实地再现了随时间推移,闷热增强、压抑郁闷的气氛也随之增浓的情景。这里面写了几个层面,一是人在闷热的空气下的感觉,呼吸:“吸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出汗:“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感觉:“像快要干死的鱼”,“焦躁地等着”,“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二是空气被灰色的幔罩住,“比以前加倍闷”。三是昆虫,苍蝇、蚊子“一大群乘隙进攻”,蝉儿在树梢唱着“要死哟!要死哟!”这些都是为了渲染郁闷腻热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身受其害的真切感受。  

6、文章第三部分写出了雷雨到来时的气势和快意。请在文章中找出这样的语句,细细品味。(语句略)

第三部分(17—20节)以瞬间的变化,写出了雷雨到采的气势和快意。幔被扯碎,狂风扑面,蝉儿噤声,蚊蝇逃走,电闪雷鸣,一切的窒息难忍都在刹那间化为清凉和爽快。

7、结合写作背景,揣摩文章所写的景物的含义。

因为文章是写于20世纪30年代,正是革命处于低潮但又是新的高潮就要到来的时候,而这正是与自然界雷雨到来前的征候十分相像,所以,作者便用逼真的描述,营造了闷热难耐的氛围,以自己真切的感受,表达了扑熄闷热、改变环境的强烈渴求。文章的发表,使处在当时环境之中的读者自然而然地会由自然环境联想到重压的政治环境,感受到作品的象征性寓意,并且理解、赞赏和支持“执刀巨人”这一象征性形象和他奋力砍幔的举动,甚至也和他一起“咆哮发怒”,文章结尾也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社会必将到来的期待与信念。

8、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老舍所写的雷雨前的感受和茅盾所写的雷雨前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略)

七、写作特色

本文篇幅不长,仅一千五百字,但却生动地描绘了雷雨前的风云变幻,由渐变到突变以至演化成暴风雨的进程。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清晰,语言准确精练。以“灰色的幔”为例,从“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到“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到“裂了一条缝”,“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到“又合拢……透不进一丝儿风”,再到幔外巨人的吼声,那幔比以前加倍厚”,最后是“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层层推进,步步进逼,准确而细腻。

    二、以自然界的事物的本采面目为基础,抓住其特征大胆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作形象概括,生动而传神。如“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像它们过了一夜工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经,或者老秀才读古文”等。再如,在同样背景中的苍蝇、蚊子、蝉等的丑恶表演同巨人的英勇行为相对比,衬托了巨人的形象。

    三、鲜明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茅盾先生曾说过:“我愿意推荐《雷雨前》和《沙滩上的脚迹》;这两篇也是象征意义的散文,但所象征者,和《白杨礼赞》与《风景谈》之所象征,时代不同,背景也不同,方法也不同,可以说,《白杨礼赞》等两篇只是把真人真地用象征手法来描写,而《雷雨前》等两篇,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30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矛盾。”(《茅盾散文速写集》) 因为文章是写于20世纪30年代,正是革命处于低潮但又是新的高潮就要到来的时候,而这正是与自然界雷雨到来前的征候十分相像,所以,作者便用逼真的描述,营造了闷热难耐的氛围,以自己真切的感受,表达了扑熄闷热、改变环境的强烈渴求。文章的发表,使处在当时环境之中的读者自然而然地会由自然环境联想到重压的政治环境,感受到作品的象征性寓意,并且理解、赞赏和支持“执刀巨人”这一象征性形象和他奋力砍幔的举动,甚至也和他一起“咆哮发怒”,文章结尾也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社会必将到来的期待与信念。

八、相关资料

(一)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所写的雷雨前

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⑦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现代散文现代散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现代散文
》《苏教版选修《雷雨前》教案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