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写景类散文的艺术特性,积累写景类散文的鉴赏经验。2、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认识并一定程度地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3、体会文章写景的深刻含义。 作者简介 茅盾,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中国现代进步文学的先驱,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童年丧父,母亲是他最初的启蒙老师。茅盾上小学前读过私塾,8岁入乌镇的小学读书。1909年,茅盾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开始其离乡求学的经历。1911年转入嘉兴中学堂。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茅盾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至中学毕业。1913年,茅盾考人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北大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随后茅盾接手《小说月报》杂志编辑,着手对老牌的《小说月报》改革,使已处衰境的《小说月报》焕发出新生命,同时他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1921年茅盾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了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7,
《雷雨前》导学案,标签:现代散文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写景类散文的艺术特性,积累写景类散文的鉴赏经验。
2、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认识并一定程度地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
3、体会文章写景的深刻含义。
作者简介
茅盾,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中国现代进步文学的先驱,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童年丧父,母亲是他最初的启蒙老师。茅盾上小学前读过私塾,8岁入乌镇的小学读书。1909年,茅盾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开始其离乡求学的经历。1911年转入嘉兴中学堂。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茅盾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至中学毕业。1913年,茅盾考人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北大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随后茅盾接手《小说月报》杂志编辑,着手对老牌的《小说月报》改革,使已处衰境的《小说月报》焕发出新生命,同时他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
1921年茅盾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了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国共第一次合作时,茅盾来到广州,任当时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毛泽东的秘书。 1927年国共分裂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被迫流亡日本。这期间,他开始专心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并开始用茅盾作笔名,写作了《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一起从事并指导进步文艺活动。这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也是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和丰产期。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于长沙、武汉、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以及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1938年茅盾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茅盾离开重庆,回到上海,主编《文联》杂志。他积极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参加争取民主的活动。蒋介石发动内战后,茅盾被迫避居香港。期间,茅盾主编香港《文汇报·文艺周刊》。1949年茅盾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了建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建国后,茅盾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历任全国文学艺术界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写作了《霜叶红似二月花(续)》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文革”后,茅盾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www.88haoxue.com(www.88haoxue.com)
1981年3月,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茅盾捐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设立文学奖,专门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这就是著名的“茅盾文学奖”。
茅盾以小说著称,他的小说是以现实社会为写作对象,反映风起云涌的时代,展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刻画了形象生动的典型人物,从艺术角度揭示社会的历史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茅盾的散文和杂文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还是很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并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和整理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的工作。
注意下列词语的写法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幔 水门汀 咆哮 瞥 揩 焦躁 龌龊
写作背景
《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登在当时的《漫画生活》月刊第工期(1934年9月20日出版)上。当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人中国的国土,中国人民惨遭蹂躏;而国民党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同时,封建军阀、贪官污吏气焰嚣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整个中国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一次次革命风暴的酝酿与爆发,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让人看到希望。茅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了《雷雨前》。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散文以什么作为顺序来描写雷雨前的景物特征的?
2、文章第一部分是写的什么时候的天气?找出关键的字句。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自己的实际感受的?写出了天气什么样的特点?
4、文章第二部分是写的什么时间的天气的变化?
5、第二部分是从几个层面来渲染雷雨前的闷热和焦躁不安的?
6、文章第三部分写出了雷雨到来时的气势和快意。请在文章中找出这样的语句,细细品味。
7、结合写作背景,揣摩文章所写的景物的含义。
8、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老舍所写的雷雨前的感受和茅盾所写的雷雨前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相关资料
(一)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所写的雷雨前
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⑦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上一篇:《寒风吹彻》导学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