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已:通“矣”,了。“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与:通“欤”,吗。“与师言之道欤?”“管仲非仁者与?”被:通“披”“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经:通“刭”,用刀割脖子。“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四)古今异义弟子:在古代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时。(戴礼帽穿礼服)2、使动用法敝之而无憾:即使使它们坏了也不要悔恨。(使它们破旧)。老者安之:让老年人安心。(让老年人安心)3、为动用法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为公子纠殉死)(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吾道一以贯之。”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七)固定句式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怎么样(八)相关成语①入孝出悌: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敬兄长。②一以贯之:用一种学说贯串一切食物,也有自始至
《仁者爱人》教案2,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已:通“矣”,了。“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与:通“欤”,吗。“与师言之道欤?”“管仲非仁者与?”
被:通“披”“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经:通“刭”,用刀割脖子。“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四)古今异义
弟子:在古代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时。(戴礼帽穿礼服)
2、使动用法
敝之而无憾:即使使它们坏了也不要悔恨。(使它们破旧)。
老者安之:让老年人安心。(让老年人安心)
3、为动用法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为公子纠殉死)
(六)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吾道一以贯之。”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
(七)固定句式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怎么样
(八)相关成语
①入孝出悌: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敬兄长。
②一以贯之:用一种学说贯串一切食物,也有自始至终贯彻到底的意思。
③博施济众:广施恩惠,救济民众。
④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⑤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关怀年轻人。
⑥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古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含有落后、不开化之意。后亦借指异族入主。
⑦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
⑧匹夫沟渎: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重点章句(1.6,5.26两章)。
2、写作实践
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上的作用?字数不少于300字。
七、板书设计
《仁者爱人》
1、仁之精:爱人
2、仁之本:孝悌
3、仁之则:忠恕
4、仁之上:圣
5、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求仁得仁
杀身成仁
附: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不仅仅是伦理道德,更是一种政治思想。因此,孔学既是一种人本哲学,也是一种新的治国学说。为什么说“仁是孔子思想核心”呢?理由有四:
第一,把“仁”作为治国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例(下同):如《颜渊》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继承了前人“出门如宾,承事如祭”的试图将仁超越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跃进的思想倾向。《卫灵公》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用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成政治思想。
第二,孔子对“仁”比对其他范畴都重视。从统计频数上来看,在《论语》中,仁的频数最多,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表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及他人问仁的现象特别多,问仁包括问仁人,仁行等总计达20次,这与问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论语》中无孔子弟子问礼之记载,只有“林放问礼之本”一则。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仁重视的程度。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而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在《论语》中,仁对礼在频数上的首次超越,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个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超越。
第三,在对仁的伦理道德和仁的政治的问题上,孔子的着眼点始终不是个人伦理道德的仁,而是接近政治的仁。如《公冶长》说:“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又《宪问》说:“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产也是这样,孔子先前受别人影响,认为其“不仁”,后听说他“不毁乡校”,感慨地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第四,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特别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阳货》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道理很简单:如《学而》载,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关于孔子的仁的政治的基本含义。应当指出,孔子虽将仁从伦理范畴升华成了政治范畴,首次提出了仁的政治的概念,但孔子始终没有使用“仁政”一词,“仁政”是后来孟子概括出来的。
上一篇:《为政以德》教案2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