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仁者爱人》教案2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827

概要:《仁者爱人》教案方青稚一、教学目标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3、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4、背诵重点章句(1.6,5.26两章)。二、教学重点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明确“忠恕”的内涵。3、背诵重点章节。4、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三、教学难点 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四、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五、教学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2006年11月12日下午,在“百家讲坛”演播室,在讨论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问:如何理解“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明确:没有色彩:孔子的理论具有普适性。灰色是一种没有色彩的色彩。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康德语)”是也。问:“温度”是何意?明确:仁爱。下

《仁者爱人》教案2,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仁者爱人》教案

方青稚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4、背诵重点章句(1.6,5.26两章)。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忠恕”的内涵。

3、背诵重点章节。

4、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

    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

五、教学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2006年11月12日下午,在“百家讲坛”演播室,在讨论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问:如何理解“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明确:没有色彩:孔子的理论具有普适性。灰色是一种没有色彩的色彩。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康德语)”是也。

问:“温度”是何意?

明确:仁爱。

下面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的第五课《仁者爱人》,把握孔子“仁”的丰富内涵。

二、文本探究

(一)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仁”?

明确: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群雄纷争,征伐不断,恃强凌弱屡见不鲜,社会中充斥暴力、杀戮、阴谋、手段。

(二)“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明确:

1、  仁之精: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知。子曰:“知人。”(12.22)

2、仁之本:孝悌(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研读1.6)

[插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章P9)]

3、仁之则:忠恕

忠: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读6.30章)

恕:仁爱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读5.12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

4、仁之上:圣(博施济众)(解读6.30章)

(三)实践“仁”的方法、途径是什么?

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解读6.30章)

(解读5.26,10.17,7.9,15.42,9.106)(7.27)

拓展:求仁得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

杀身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15.8)

三、问题探讨

(一)探讨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插入3·22章)(课文14.17章)

明确: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

(二)探讨2: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明确: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四、归纳巩固

宾语前置主要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第二种,疑问句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第三种,用“之”“是”来表示,“之”“是”充当复指宾语;

第四种,肯定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五、分类梳理

(一)易错音义

弟(tì):尊敬兄长。

譬(pì):比喻,比方。

盍(hé):何不。

厩(jiù):马棚。

瞽(gǔ):瞎眼,盲。

渎(dú):小水沟,小水渠。

被(pī):披散,披着。

(二)易错词义

行有余力:(这样)做了还有余力。行,做。

非尔所及也:(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诸,“之于”的合音。

尧舜其犹病诸:就连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吧!病,以为难。

夫:句首发语词。

固相师之道也:(这)本来是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三)通假字

弟:通“悌”,尊敬兄长。“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无:通“毋”,不要。“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愿无伐善,无施劳。”

[1] [2]  下一页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仁者爱人》教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