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复习要点1.背诵ll.l6、13.23、13.24、17.13章。2.掌握“鲜”、“与”、“猖”、“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4.本节的内容: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二、成语解释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过犹不及:事情做的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无适无莫:谓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语本《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朱熹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倡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和而不同:和睦的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意接近。也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语。 三、阅读题(一)阅读以下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中庸之道》复习学案,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一、复习要点
1.背诵ll.l6、13.23、13.24、17.13章。
2.掌握“鲜”、“与”、“猖”、“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4.本节的内容: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二、成语解释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做的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无适无莫:谓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语本《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朱熹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倡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意接近。也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语。
三、阅读题
(一)阅读以下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2.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1.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2.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上一篇:《项羽之死》说课稿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