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高山仰止》教案教学设计3» 正文

《高山仰止》教案教学设计3

[02-27 13:16:3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788

概要:孔子与子路的相处,让我们体味到,孔子的知人善爱,孔子教人育人的高明④.6.28则:讨论:从子路的“不说”和孔子的“矢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在今天,这样的师生关系还有可能么,你怎么看?【明确】: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周游列国,极其希望得到重用为了创造机会,他不惜拜见这位声名狼藉的美人,他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这一章是孔子与子路师生间最有情趣、最出人意料的一段了学生不高兴,老师指天发誓表清白,“天厌之”的反复,活现出孔子的急欲辩白的情状,可爱之至即使是提倡师生平等的今天也是鲜见的其实,真正的平等是基于内心的纯净,彼此心中的坦荡,共同维护信仰的纯洁,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存在⑤.小结:孔子和子路的相处,让人觉得他们既是师生,更是朋友,感情极其深厚无论是批评,还是责备抑或规劝,都是孔子用心良苦的肺腑之言,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第三部分:11.9、11.10、6.10、17.4、5.22则(一)孔子不独对子路用情极其深切,看孔子与其他学生

《高山仰止》教案教学设计3,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孔子与子路的相处,让我们体味到,孔子的知人善爱,孔子教人育人的高明

④.6.28则:讨论:从子路的“不说”和孔子的“矢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在今天,这样的师生关系还有可能么,你怎么看?

【明确】: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周游列国,极其希望得到重用为了创造机会,他不惜拜见这位声名狼藉的美人,他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这一章是孔子与子路师生间最有情趣、最出人意料的一段了学生不高兴,老师指天发誓表清白,“天厌之”的反复,活现出孔子的急欲辩白的情状,可爱之至即使是提倡师生平等的今天也是鲜见的其实,真正的平等是基于内心的纯净,彼此心中的坦荡,共同维护信仰的纯洁,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存在

⑤.小结:孔子和子路的相处,让人觉得他们既是师生,更是朋友,感情极其深厚无论是批评,还是责备抑或规劝,都是孔子用心良苦的肺腑之言,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第三部分:11.9、11.10、6.10、17.4、5.22则

(一)孔子不独对子路用情极其深切,看孔子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你们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自主疏通文意:自读11.9、11.10、6.10、17.4、5.22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前后同学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

整理积累如下:

词语:

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吾党之小子:党,古代以500家一为党,这里指家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狂简:狂放不羁,志向高远

裁:裁剪,节制

斐然成章: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

所以:表示凭借用来……的方法,相当于“如何”

恸:极度哀痛

噫:痛伤之声

丧:使……死,使……亡

问:探视

牖:窗户

武城:春秋时鲁国的小县城,子游在那里当县令

割鸡焉用牛刀: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这是孔子的玩笑话后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 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为夫人、为谁)

2、齐读11.9、11.10、6.10则,体会叠句的作用,感受孔子此刻强烈的哀痛之情

3、从“噫、恸、执”等语言动作的细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在门人中,颜渊最像孔子,孔子对他极其赏识且在他身上寄托了无尽的厚望此刻的悲痛,可谓抢天呼地,撕心裂肺一个叹词,一个叠句,其悲痛欲绝之情足以催人泪下11.10里的“恸”,意为过分哀痛由叹而至哭,哭而至于恸,把礼看得重于生命的孔子竟然有些过礼,足以见出孔子爱生如子孔子和颜渊拥有的不仅是一份师生情谊,更是一份志同道合的知音情怀

    伯牛在学生中以德行闻名,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身染恶疾,病危之际,孔子不避不嫌,反隔窗而执“执”,意为紧紧抓住,这一亲密之举,确让人温暖,让人感动一句“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反复感叹,一个连接主谓的“而”字的强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无奈,另一方面更是对伯牛的痛惜

《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这些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4、齐读5.22、17.4则,感受孔子与学生感人的师生关系

①.讨论: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思归?“归与!”的叠句透露出怎样的情味?

【明确】: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用叠句形式一来表达了由衷的喜悦,一来表达了归心的迫切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用礼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补充其他名家的解读(幻灯片):

    *  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 朱熹《论语集注》

    *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顾鸿安  《论语解读》

②.评析:读过17.4则,你们对孔子有了怎样不同的感受?试做评析

【明确】:礼记学记篇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春秋时,庠塾之教渐废,所以雅颂之音不作子游作了武城邑宰,实施庠塾之教,学习的人很多孔子到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一时高兴,便说了“割鸡焉用牛刀”这句戏言,足见圣人言语也有轻松的一面子游的对答,说明“当仁,不让于师”孔子知道子游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便用开玩笑自解,主动认错纠错,正面对子游的行动表示肯定一个“莞尔而笑”,一个一本正经地“对曰”一个玩笑,一个认真孔子和他的学生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相处,又见其平等关系,更见一个具真性情的伟大的平凡者

 

总结: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从《高山仰止》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高深、睿智、和蔼和温逊,体味到孔子爱人的深切、待人的坦诚、育人的高明这是一个真实的、人格温馨而美丽的、平凡的伟大者正如于丹教授所解读的那样,“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地探究他到底说什么圣贤的价值就在于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体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

 

文化链接:(名家眼中的孔子)

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

于丹《论语心得》

李泽厚《论语今读》


上一页  [1] [2] [3] [4]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高山仰止》教案教学设计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