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教战守策》导学案2

[02-27 13:16:3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573

概要:第四段:(1)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试:尝试 论:论述 所以:用来……的 至:极、最 平居:平日、平素 故何:即“何故” 变:变化 生:发生 力作:奋力劳作 冲犯:侵犯、侵袭轻:轻视 为:给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2)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处:居于、居住 凡:凡是 所以:用来……的 患:疾患 备:完备 养:保养 入:侵入 狃:习惯因此,会保养

《教战守策》导学案2,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第四段:

(1)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此疾之所由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之毒。

:尝试  :论述   所以:用来……的   :极、最   平居:平日、平素                        故何:即“何故”   :变化   :发生     力作:奋力劳作  冲犯:侵犯、侵袭

:轻视   :给

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

(2)今王公贵人,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所以之具,莫不至。畏之太甚,而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

:居于、居住  :凡是  所以:用来……的  :疾患  :完备  :保养 

:侵入  :习惯

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

(3)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民,不可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治平:太平  :谈论、讨论  未尝:不曾  以为:认为  :干扰 

:这里指“发展”  渐:开端,起始,事物的苗头

此不亦……欤?:这不也是……吗?

第五段:

(1)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而有,此亦不矣。今国家所以西北二虏者,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也。不先于我,则先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也。

:从  :正确  :奉送  :每年,名词作状语  :同“餍”,满足

:趋势  :从  要以:总之  :避免

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

第六段:

(1)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役民之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凭借  出身:投入、献身  :踏上、走向  不测:不可估量的危险  :演习  :节度  :主管  击刺:扑击刺杀

天下的百姓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2)每岁终则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之既久,则又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聚集、会集  :实行  :按照  :扰乱、阻挠  :果真  :驱使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这是无故调动百姓,又用军法困扰他们,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那么总有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相比,哪个更危险呢?

第七段:

(1)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压百姓,而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战者,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怨言  :欺凌  :邀功请赏  :懂得  :只有  :熟悉  :用来

假如使一般百姓都熟习军事,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识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横气焰。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3、概括主题。

明确: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

文章开头提出:“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意思是说:目前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两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说百姓之忧在于不能居安思危,在文中是中心论点。苏轼针对当时的形势,在进策中提出“教民战守”的主张和具体建议,很有现实意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教战守策》导学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