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儒林外史》教案[中国小说欣赏]» 正文

《儒林外史》教案[中国小说欣赏]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小说欣赏   阅读:68718

概要:以上诸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一个方面揭示了作品的本质,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表现出这种内涵的丰富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是难免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不必别黑白而定于一尊,把某一种观点作为标准答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书后,说说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四、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小说人物众多,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按照作者的创作主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八股文士这类人物以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匡超人和王玉辉等为代表,他们出身贫寒,天性淳良,但大都醉心于八股举业,藉以谋求功名富贵,因而显得可悲可笑。他们有的皓首穷经,空虚麻木;有的醉心“选政”,颟顸酸腐;有的拙朴诚笃,以身殉教……周进是第一个出场的举子,他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向上爬,到了六十岁还是老童生,一无所能,只能靠开馆授徒挣几个谋生钱。在薛家集新开馆时,年轻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还不是秀才,于是对他百般嘲弄,极尽奚落之能事。他“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但不敢反唇相讥。因为在科举时代,功名是一个读书人个体价值的直接体现,拥有了功名,你就拥有了富贵、地位,没有功名,只能遭别人白眼,甚至连话语权都没

《儒林外史》教案[中国小说欣赏],标签:中国小说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以上诸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一个方面揭示了作品的本质,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表现出这种内涵的丰富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是难免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不必别黑白而定于一尊,把某一种观点作为标准答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书后,说说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小说人物众多,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按照作者的创作主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八股文士

这类人物以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匡超人和王玉辉等为代表,他们出身贫寒,天性淳良,但大都醉心于八股举业,藉以谋求功名富贵,因而显得可悲可笑。他们有的皓首穷经,空虚麻木;有的醉心“选政”,颟顸酸腐;有的拙朴诚笃,以身殉教……

周进是第一个出场的举子,他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向上爬,到了六十岁还是老童生,一无所能,只能靠开馆授徒挣几个谋生钱。在薛家集新开馆时,年轻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还不是秀才,于是对他百般嘲弄,极尽奚落之能事。他“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但不敢反唇相讥。因为在科举时代,功名是一个读书人个体价值的直接体现,拥有了功名,你就拥有了富贵、地位,没有功名,只能遭别人白眼,甚至连话语权都没有。因此,他只能“捺定性子”,逆来顺受。秀才的科名就可以把他踩在脚底下,“发过”的举人老爷王惠,在他面前更是可以飞扬跋扈了。王举人神气十足、拿腔作势、趾高气扬,“鸡、鱼、鸭、肉,堆满春台”;周进只能恭恭敬敬,“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下饭,鲜明的对照,把周进的地位和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塾师的饭碗丢掉了,只好替一伙商人去记账。当他到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的辛酸和苦楚一起涌上心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醒来后大哭一场,“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作者抓住这一不寻常的举动,把犀利的笔锋深入他精神的最深处,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不过,他的命运却忽然有了转机,先后中了举人、进士,升了御史,又钦点广东学道。一朝发达,处境顿时大变,奚落过他的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这些细节,说明在科举制度下,衡量个体价值的尺度已经完全功利化、物质化了,整个社会陷入了对功名富贵的狂热迷信之中。

如果说周进和范进是八股举业的实践者的话,马二先生就是一个维护八股举业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了。他是一个正派人物,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先是帮蘧公孙销赃弥祸,后又资助匡超人返乡行孝,即使骗过他的洪憨仙,他也仗义疏财,为其装殓送殡。但是在八股制度毒害下,他的智能被严重败坏了。他屡试不第,却对八股举业情有独钟,无怨无悔,甚至热情宣传八股制度,他认为“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八股选政,并有自己一套选文、批注的见解,比如“大约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文章总以理法为主”等等,这套文思定势使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审美情趣枯燥乏味,在游览西湖的时候,面对“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他头脑中除了八股文那些套语之外,已经没有别的词汇。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八股愚民的恶果。

与其类似的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是王玉辉,他自言是个“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年秀才,清贫自甘,并不贪图功名富贵,但却是个礼教的虔诚信奉者。他“生平立的有个志向,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立意为封建礼教增砖添瓦。更有甚者,他把程朱理学“教养里面的辞藻”当了真,竟然赞成女儿为夫殉葬。礼教之毒,深入骨髓。与伪君子相比,这是一位迂拙诚笃的“古君子”,作者对他的人品是有所肯定的,他并没有拿女儿的死谋求名利,在“理”与“情”之间,他也始终处在矛盾之中。如此善良的人,却在死板僵化的理学教条驱使下做出了残忍的事情,不由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2.所谓“名士”

这是一帮科举制度的派生物,他们或者科场败北,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登入仕途,于是就效法古人,结诗社、写斗方、附庸风雅,充当名士。表面上风流不羁,实际上却是借此邀声盗名,“曲线”获取功名富贵。这些人物主要有三组,围绕三次诗酒“盛会”展开描绘: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文人雅集,觥筹交错,诗酒流连,本是极风雅之事,历史上的兰亭集会、醉翁亭集会等著名盛会,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但是,《儒林外史》中的三次聚会,却是如此滑稽可笑。

富家子弟娄三娄四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在京师呆得无聊,返回故里,无意中碰到与自己见解相同的读书君子,于是引以为知音,起了“求贤访道”的雅兴,于是一伙“名士”(杨执中、权勿用、牛布衣、陈和甫、张铁臂、蘧公孙等人)聚集在他们周围,凑成了一个莺脰湖高士集会。二娄的心地倒也纯良,也颇有些真名士的习气和风度,待人诚朴、谦虚恭谨,对待杨执中、权勿用,也是真心礼遇,不求酬报,可谓“翩翩浊世之贤公子”,然而,“轻信而滥交,并不夷考其人生平之贤否,猝尔闻名,遂与定交”,所以大都所交非人。杨执中的儿子偷了权勿用的钱,两人因此而发生龃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的高士理论都抛诸脑后了。后来,当权勿用被人告发,“一条链子索去了”,张铁臂用“猪头”骗取了五百两银子,远走高飞之后,两位公子只能“半世豪举,落得一场扫兴”,“闭门整理家务”。如果说战国时期信陵君、平原君诸人为政治考虑,养士纳贤,当时的士人尚有独立人格精神,渴望建功立业,那么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士人的独立人格早已经在八股科举的贯索下消失殆尽,他们一意慕求的不过是攀龙附凤、功名富贵罢了。因此,他们的名士姿态,不过是为了邀声盗名、待价而沽。作品通过聚会前后的介绍,揭示了所谓“名士们”的滑稽丑态。“真乃一时盛会”的结语,也在平静之中形成了绝妙的讽刺。

西子湖畔也聚集着一帮斗方名士。以医生兼名士的赵雪斋为首,还有冢宰后嗣胡三公子,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冒充秀才的盐商支剑峰等人,他们高谈阔论,拣韵联诗,附庸风雅,以表面上的潇洒来慰藉内心对功名富贵的欲求。他们羡慕赵雪斋:“这雪斋先生诗名大,府、司、院、道,现任的官员,那一个不来拜他?”这就道出了他们当名士的真实目的。但是,“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到底差一个进士。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流露出这帮标榜“不讲八股”的名士们内心深处的悲哀。而这次聚会,胡三先生的悭吝,犹如插科打诨一般,穿插其中,酸气逼人,“至今读之尤令人呕出酸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小说欣赏
》《《儒林外史》教案[中国小说欣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