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杜甫诗四首》学案(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正文

《杜甫诗四首》学案(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02-27 14:01:2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68709

概要:(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历来被称为写景的佳句请置身诗境,描绘其中的景,感受其中的情,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来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 2、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前人对杜甫诗句的品评你是否认同?请置身诗境,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极富有动态之感的阔大景象一“坼”字写出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一“浮”字也极富有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

《杜甫诗四首》学案(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读),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历来被称为写景的佳句请置身诗境,描绘其中的景,感受其中的情,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来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

2、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前人对杜甫诗句的品评你是否认同?请置身诗境,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极富有动态之感的阔大景象一“坼”字写出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一“浮”字也极富有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由此可见,杜甫胸中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前人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所云妙哉!

(四)嚼字咬文,品味诗意

1若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调换为“尽”、“皆”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碧青绿草、婉转黄鹂,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怅惆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所以还是用“自”、“空”为妙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参考答案:是指失败的英雄,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诗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前者直抒胸臆:“亲朋无一字”:得不到亲戚朋友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人到暮年,飘流湖湘,多病之躯,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诗人直抒胸中孤苦愁闷的情怀后者触景而情发,以景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 ,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

三、拓展资料

1、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 “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概括为“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杜甫诗四首》学案(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