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老子》五章导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 正文

《老子》五章导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68231

概要: C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无,名天地之始 B 天下莫柔弱于水 仕宦于台阁 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 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 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 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二 课内重点句子翻译1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3生而不有

《老子》五章导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C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无,名天地之始

   B 天下莫柔弱于水                  仕宦于台阁

   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 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 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 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二 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1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4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导学案》1.读音  音声相和(hè)  夫(fú)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  虽有舟舆(yú)
2.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3.  ③     ④     ①    ②   

《自助餐》一 1 B (A 抱 持守 C 法律条文,原则 D 占有)  2 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 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 均为定语后置句) 4 A (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 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二 翻译要点:1 “莫柔于水”“莫能胜之” 2 “见素抱朴”“绝学’  3 “生”“有”“为”“恃”“居” 4 “甘”“美”“安”“乐”

《导学案》1.读音  音声相和(hè)  夫(fú)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  虽有舟舆(yú)
2.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3.  ③     ④     ①    ②   

《自助餐》一 1 B (A 抱 持守 C 法律条文,原则 D 占有)  2 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 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 均为定语后置句) 4 A (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 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二 翻译要点:1 “莫柔于水”“莫能胜之” 2 “见素抱朴”“绝学’  3 “生”“有”“为”“恃”“居” 4 “甘”“美”“安”“乐”

《导学案》1.读音  音声相和(hè)  夫(fú)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  虽有舟舆(yú)
2.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3.  ③     ④     ①    ②   

《自助餐》一 1 B (A 抱 持守 C 法律条文,原则 D 占有)  2 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 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 均为定语后置句) 4 A (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 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二 翻译要点:1 “莫柔于水”“莫能胜之” 2 “见素抱朴”“绝学’  3 “生”“有”“为”“恃”“居” 4 “甘”“美”“安”“乐”


上一页  [1] [2] 


Tag: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老子》五章导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