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兼爱》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正文

《兼爱》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02-27 18:07:5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68462

概要:国君喜欢这些,众兵士就可以做到。兼相爱交相利要比这些事情容易多了,人们更能够做到。“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这进一步说明了兼相爱交相利不仅容易做到,而且可以给自己带来同样的好处:爱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爱他;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伤害他。因此,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墨子很清楚,并不是做到兼相爱交相利有什么难处,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接下来墨子举了晋文公、楚灵王、越王句践的例子,来说明这种道理。楚灵王的例子是这样说的:“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以一饭为节”,是说以每天吃一顿饭为节度或规则。“胁息然后带”,是说吐完气以后屏住呼吸才束腰带。“扶墙然后起”,是说用手扶着墙才能站起来,形容瘦弱不堪。由于楚灵王喜欢士大夫腰细,所以大臣一天只吃一顿饭,以至于变得瘦弱不堪

《兼爱》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君喜欢这些,众兵士就可以做到。兼相爱交相利要比这些事情容易多了,人们更能够做到。“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这进一步说明了兼相爱交相利不仅容易做到,而且可以给自己带来同样的好处:爱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爱他;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伤害他。因此,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墨子很清楚,并不是做到兼相爱交相利有什么难处,只不过是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接下来墨子举了晋文公、楚灵王、越王句践的例子,来说明这种道理。楚灵王的例子是这样说的:“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以一饭为节”,是说以每天吃一顿饭为节度或规则。“胁息然后带”,是说吐完气以后屏住呼吸才束腰带。“扶墙然后起”,是说用手扶着墙才能站起来,形容瘦弱不堪。由于楚灵王喜欢士大夫腰细,所以大臣一天只吃一顿饭,以至于变得瘦弱不堪,一年之后,满朝文武脸色是黑中带黄,没有人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就是君喜欢这些,所以大臣能够做到这些。因此墨子说:“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意思是指,至于那些少吃饭(像楚灵王的大臣)、穿不好的衣服(像晋文公的大臣)、牺牲生命以成名(像越王那些烧死的兵士)等事情,这些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做到的,但是如果君喜欢这些,那么众士人就能够做到这些,何况兼相爱、交相利要比这些事情简单多了呢。兼相爱、交相利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能给人带来同样的好处,要做到何难之有?只不过是君不按照这兼相爱交相利的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罢了。

这篇文章借一个个问题或不同意见推进、展开,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条理井然,显示了先秦诸子论说文的进步。

问题探究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很迂阔难行吗?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可以见仁见智。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需要克服人自身的很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应该是可行的,并不迂阔;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则完全是值得追求的。实践这样一种学说,有助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像墨子说的,通过奉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以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目标,依然令人向往。

兼相爱学说给人的最基本的启发是,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温馨的群体以及令人备感舒适的人际关系。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墨子主张“兼相爱”,二者有什么不同?

提示:两种主张都有人要关爱他人的意思,但是孔子和儒家所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比如对父亲的爱跟对其他人的爱不同),因此《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意味着在爱他人中,以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墨子主张的爱,则是普遍的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的爱。所以孟子批评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

二、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见教材“王何必曰利”一节)。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提示: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偏狭,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有关资料

1.评兼爱之说

墨家惟一之主义曰“兼爱”。孟子曰:“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此语最能道出墨家全部精神。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一切奢华文饰,固皆不中国家人民之利,然犹非其大害。国家人民之大害,在于国家人民之互相争斗,无有宁息;而其所以互相争斗之原因,则起于人之不相爱。……天下之大患,在于人之不相爱,故以兼爱之说救之。兼爱之道,不惟于他人有利,且于行兼爱之道者亦有利;不惟“利他”,亦且“利自”。此纯就功利方面证兼爱之必要。此墨家兼爱之说所以与儒家之主张仁不同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非命”“节用”(重视生产),“交利”“兼爱”(乐园空想)和“天志”“尚同”(宗教专制),就这样构成墨子思想体系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是相互渗透、很难分割的。它有着剥削阶级所缺乏的重视劳动和讲求互爱的光辉观点;但从整体说,却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历史的二律背反的进程使它陷入了尴尬的可悲境地。小生产劳动者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始终处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其思想体系的代表墨家也逐渐泯灭。墨子思想的主体没有取得当时和后世思想家们的呼应,相反,得到的是不断的讥评……

(李泽厚《墨家初探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兼爱》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