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正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600

概要:教学方法的变革曾经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欣喜,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研究的视野放在“怎么教”上,而应放在研究“怎么学”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7]这本身就昭示方法的变革。基于语文选修课的特殊要求,语文教师们创造了适应学生需求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研究法,学生围绕一个专题,在互联网上、图书馆里广泛查阅、搜集资料,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协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小组讨论法,课内三五个学生结合成一个小组讨论关心的问题。诚然,教师在实践中也存在偏差,诸如一提“自主”教师就“失语”,一提“合作”就是“四人一组”的小组联合,一提“探究”学生就可以舍弃文本侃侃而谈。实践的偏差并不能掩盖教师接受学习方法变革的现实。“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8]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逐渐认识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建构”,而知识建构可以通过接受式探究和自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教学方法的变革曾经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欣喜,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研究的视野放在“怎么教”上,而应放在研究“怎么学”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7]这本身就昭示方法的变革。基于语文选修课的特殊要求,语文教师们创造了适应学生需求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研究法,学生围绕一个专题,在互联网上、图书馆里广泛查阅、搜集资料,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协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小组讨论法,课内三五个学生结合成一个小组讨论关心的问题。诚然,教师在实践中也存在偏差,诸如一提“自主”教师就“失语”,一提“合作”就是“四人一组”的小组联合,一提“探究”学生就可以舍弃文本侃侃而谈。实践的偏差并不能掩盖教师接受学习方法变革的现实。“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8]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逐渐认识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建构”,而知识建构可以通过接受式探究和自主式探究的途径实现。语文选修课程实践正在促使教师由追求探究学习的形似向追求神似过渡。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产生的困惑

(一)语文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

“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9]这类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它)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10]“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11]课程专家也指出,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因划分标准不同不能归为同类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然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又成了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焦点问题。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7]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教师在实践中确实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广州65中学沈在连等开发的“广告语言鉴赏”,长沙明德中学的张建斌开发的“《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长沙一中高阳平等开发的“《人间词话》选读”,常州二中语文组开发的“《论语》选读”等选修课程都成了课程开发的典范。然而,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也看到,语文选修课程开发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许多学校还不具备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语文选修课程实力。学校要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就只能围绕高考可能考的、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科目开设,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突出共性特征,缺少个性特征。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当地高考实际,又确立了相应的选修教材,这就导致选修教材开发权上移。教师也只好把选修课程当做必修课程来教,选修课程的校本特征也就被淡化了。选修课程实践与目标的错位成了课改的新问题。

(二)如何克服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第一阶段的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这种限制性的选修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学生可以在第二个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这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第二阶段的选修课将直接引发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7]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难以改变。而最具活力的因素──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再次,经费短缺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障碍。

我们在课改实验学校调查时发现,班级少的学校,教师很难按课标要求开足开全选修课。以一个有18个班的学校为例,每一个年级6个班,三个年级共有9位语文教师。高三3位教师要抓高考,高一3位教师要教必修课程,只有高二3位教师可以开选修课。假如高二每位教师一学期开设3门选修课(当然,这是不现实的),3位教师也只能开9门选修课。即使这样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缓解矛盾,一些学校不得不强调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开设选修课,如此选修课程质量也就不得不打折扣。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如何化解这对矛盾又将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评价的公正性能否继续坚守

选修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采用何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都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它往往关涉社会利益再分配的大问题。高中课程改革开展两年多了,国家的课程评价方案至今没有出台,广东、海南、山东只公布了评价方案的讨论稿,人们还在等待、观望。从隋代到现在,考试评价一直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虽然近年来人们批评考试制度,但是很少有人怀疑考试评价的公平性。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7]这些要求没有错,专家们提出的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等方法正逐步推行,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比如,李贵明老师在“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写作”选修课程中要求“背诵10首诗歌,了解10位现代诗人,创作一首诗歌”。[12]显然,这些属于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李老师还提出非量化评价指标,即“言谈、举止、态度、习惯等”。[12]广大教师正努力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教师为了留住选修学生刻意降低评价标准;有的教师迫于高考压力随意降低评价标准;有的教师迫于社会人情压力降低评价标准;等等。人们不禁提出:语文选修课的评价还能坚守公平性原则吗?学生们提出选修不同的模块,将来高考怎么考?如果高考考查选修内容,那么选修模块之间考查难度值能保证一致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