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引发的反思(一)语文选修课程应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何种空间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7]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13]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选修课推出以后,学生抱有极大的兴趣。特级教师王土荣先生在实验学校发现,受学生追捧的前三位语文选修课是:说话艺术、影视欣赏、小说阅读。备受学生冷落的选修课程是:《论语》选读。当问及选课的理由时,学生说前三门学起来轻松有意思,《论语》难读没意思。这种具有充分自由度的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片面学习需求。人类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既要受自然化条件制约又要受社会化条件制约,二者缺一不可。语文选修课程创设了自由化空间,却忽视了社会化空间的建构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引发的反思
(一)语文选修课程应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何种空间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7]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13]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选修课推出以后,学生抱有极大的兴趣。特级教师王土荣先生在实验学校发现,受学生追捧的前三位语文选修课是:说话艺术、影视欣赏、小说阅读。备受学生冷落的选修课程是:《论语》选读。当问及选课的理由时,学生说前三门学起来轻松有意思,《论语》难读没意思。这种具有充分自由度的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片面学习需求。
人类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既要受自然化条件制约又要受社会化条件制约,二者缺一不可。语文选修课程创设了自由化空间,却忽视了社会化空间的建构。这种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美国的高中选修课有许多限制,诸如“教师择优推荐”“修习某科合格者”“被确认为资优者”,而选修一些高难度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程将是一种荣誉。美国的这些限制实际上强化了社会化条件的价值。我们的语文选修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自由度,却漠视了学生选修课程的社会价值。如此,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否实现,也就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语文选修课程真的能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吗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开设语文选修课程理论上创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空间,教师们对此充满期待。研究资料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具备几个条件:1.教师参与课程开发;2.教师参加业务培训;3.教师参与校本研究;4.专家具体指导。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在困扰着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语文选修课程已经显露出“防教师”的倾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课程开发要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立项审查,批准后方能实施,难度很大;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选修课也就成了点缀。其次,校本教研困难重重,农村中学尤甚。校本研究是一种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教师们往往为了评职称才参与研究,绝大多数教师缺少校本研究的自觉性。复次,教师与专家直接对话难以实现。大多数农村中学缺少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联系,教师们只能从事一些低层次的研究。最后,教师培训注重理论阐释而缺乏实践措施研究,导致培训缺少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教师专业发展关涉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应该遵循语文选修课程实践规律,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创设自主空间,但是,当我们提供的帮助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时,教师专业发展能否提速也就成了现实问题。
(三)语文选修课程张扬“人文性”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知识教学为代价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7]语文选修课程在实践中当然要体现这些特点,但在这变革时期,语文教师很难把握这个度。蔡元培先生于20世纪初首倡“利器说”,叶圣陶先生发展为“工具说”。人们一直认为语文是一种工具。20世纪80年代陈钟梁先生首倡“人文性”。语文界又争论了二十年。课标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列在一起是对争论的总结,而这种总结又给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带来了诸多麻烦。第一,教师不敢讲知识,因为讲知识就是强调“工具性”。第二,教师要用大量时间进行文本迁移,因为不迁移就不能体现“人文性”。第三,教师不敢阐述自己观点,因为阐释自己观点就怕背上违背自主学习要求的黑锅。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看到教师用于知识教学的时间少了,用于文本“思想性”分析多了。一位教师执教海子的诗,教师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到网上查找关于海子死亡的材料,然后围绕这些材料讨论海子死亡的原因。教师试图用这种方式进行“人文教育”,事实上这充其量是一种“思想教育”。用“思想性”取代“人文性”似乎成为实践中的时尚。有论者指出:“如果不把握(知识教育)这一点,很可能使高中阶段的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歧途。”[14]笔者认为,不论怎样划分知识类型,什么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什么客观知识、生成性知识,知识本身都包含着“人文”的特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已经在实验区全面铺开,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我们就能够稳步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SW0410)。
参考文献:
[1]王伦信. 清末民国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6.
[2]程红兵.建平中学模块课程建设[J].中学语文教学,2005,(9):3.
[3]裴娣娜.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及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4,(6):13.
[4]叶至善,叶至诚,叶至美.叶圣陶集(1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994.173.
[5]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百年事典[N].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24.
[6]〔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
[8]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2.
[9]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5.
上一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编写说明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