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十、试水练习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不读wéi音的一组是( C )①为政以德 ②何以伐为③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⑤不足为外人道也⑥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为”字作动词和语气助词时读wéi,作介词时读wèi。 ④⑤⑥均作介词,分别是“替”“向”“替”之意。阅读12.7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解释加点的三个词。政:为政之道。先:把……放在前面,先做。名词作动词用。立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教案,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十、试水练习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不读wéi音的一组是( C )
①为政以德 ②何以伐为
③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⑥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为”字作动词和语气助词时读wéi,作介词时读wèi。 ④⑤⑥均作介词,分别是“替”“向”“替”之意。
阅读12.7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释加点的三个词。
政:为政之道。
先:把……放在前面,先做。名词作动词用。
立:存在,生存。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
使动用法要译出来。
(2)必不得已而去: 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
“必”是假设连词。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也可。)
本文段论述的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而是“必不得已而去”。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作业布置
找出本课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背诵它。
整理下面几课的文言特点。
教学反思
第一、二节课:
原本以为两课时可以解决问题,结果上下来发现,学生对课文比较生疏,课文本身有一定难度,“季氏将伐一章”较长,需要整理的东西较多。单是疏通文字,落实每一章的德政思想两课时还不够用。
学生诵读的时间不够,只能留待课余时间了。
上一篇:《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