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论语选修《古之学者为己》译注» 正文

论语选修《古之学者为己》译注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605

概要:(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论语选修《古之学者为己》译注,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原文】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武断。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论语选修《古之学者为己》译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