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概而言之,《大学》三纲八目的人生图式具有成熟的理论创造,它不仅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状况,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历史中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知识精英的特定道德人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人生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予以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遗产。今天,借鉴《大学》三纲八目的德目设计,剔除其对唯心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依附,弘扬以"天人合一"为世界观基础的"独善其身"和"身任天下"相结合的人生价值取向或人生精神,对于构建现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对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都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对《中庸》内容思想的简要介绍。《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概而言之,《大学》三纲八目的人生图式具有成熟的理论创造,它不仅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状况,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历史中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知识精英的特定道德人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人生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予以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遗产。今天,借鉴《大学》三纲八目的德目设计,剔除其对唯心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依附,弘扬以"天人合一"为世界观基础的"独善其身"和"身任天下"相结合的人生价值取向或人生精神,对于构建现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对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都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对《中庸》内容思想的简要介绍。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讨论: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旧说《中庸》一书是子思所作,据考证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一词,今人普遍以为就是不偏激不过头不过激的意思,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凡事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做和事佬的意思.个人以为这其实是是对"中庸"本身的一个错误理解,也是对"中庸之道"的歪曲和庸俗化.
个人以为"中庸"就是"符合规则,坚守正道"的意思,因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原文).
以打球为比喻,打高尔夫球一杆入洞,这是"不偏之",高尔夫球洞很小,规则很严需要很高的技术修养才能入洞,不能是我球打到那里画个圆圈能算数的,这是"不易之".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佛教在中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上一篇:高适《蓟中作》赏析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