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言词汇及其丰富的义项,我们只有靠长期的积累和整理,才能尽可能地掌握它们。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6.注意文言实词的古今变化 白话和文言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词义不尽相同,而是有所变化的。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也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言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时专指长江,而现在则可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的“臭”,在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都可以,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又如,“金就砺则利”(《荀子
文言文学习指导(二十点)——强烈推荐(还立金),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言词汇及其丰富的义项,我们只有靠长期的积累和整理,才能尽可能地掌握它们。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6.注意文言实词的古今变化
白话和文言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词义不尽相同,而是有所变化的。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也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言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时专指长江,而现在则可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的“臭”,在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都可以,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又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则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7.判断准词语是古今异义还是古今同义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一般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主的,因此,判定古今异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古代汉语是“妻”和“子女”的意思,“指示”是指给谁看的意思,也是两个词,还有“其实”、“祖父”、“方圆”、“交通”等。另外就是一些单音词,比如“去”,古代汉语中是“离开、距离”的意思,现代汉语则是“去、到”的意思,像这种情况可以自己整理一些学过的文章中的一些词,记一记。
8.注意文言实词的古今通假现象
学习实词,还必须懂得一些通假知识,否则,读文言就会遇到很大困难。所谓通假,指的是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如“反”通“返”,“知”通“智”,“说”通“悦”,“贾”通“价”等。通假字的掌握也需要学习者的整理和记忆。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古文字少,不能尽表其义,需要时,依据口语的声音用一个同音字代替,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是本有其字,书写者可能为一时方便而借用同音或音近、或笔划较少的字代替了本字的字被子沿用下来,也就成了通假字。
9.注意文言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1)名词使动用法。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肉)(2)名词意动用法。如:
10.掌握动词的活用现象
(1)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被定语修饰。如,“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中的“救”,表示“救兵”。
(2)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数使动用法。如,“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中的“走”,表示“使(之,曹军)逃跑”,宾语“之”被省略。
11.掌握名词的活用现象
(1)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二月草已芽”(《采草药》)中的“芽”表示“发芽”,前面有副词“已”。
(2)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3)活用为有“以……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
(4)活用作状语。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为状语是很普遍的,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在朝廷上”,是动作行为的地点。
上一篇:《把栏杆拍遍》教案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