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详解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极为常见,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记忆,掌握规律,灵活运用,现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细析如下: ①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而是支配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示意。) ②名词用在代词的前面,而又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 Β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开花) ④补语前的名词,别无动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驻军,驻扎。“军”字后省略介词“于”。) (2)掌握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 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也极为常见,现将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归纳如下: ①一般名词作状语 类型结构 作用 例 句 翻译格式 比况结构 表特征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象……似的(一样) 比况结构 表态度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象对待……似的 介词结构 表工具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
文言文学习指导(二十点)——强烈推荐(还立金),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1)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详解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极为常见,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记忆,掌握规律,灵活运用,现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细析如下:
①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而是支配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示意。)
②名词用在代词的前面,而又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 Β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开花)
④补语前的名词,别无动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驻军,驻扎。“军”字后省略介词“于”。)
(2)掌握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
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也极为常见,现将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归纳如下:
①一般名词作状语
类型结构
作用
例 句
翻译格式
比况结构
表特征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象……似的(一样)
比况结构
表态度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象对待……似的
介词结构
表工具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 拿……
介词结构
表方式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用……
介词结构
表处所
相如廷叱之。
在……
②时间名词作状语
类型结构
作用
例 句
翻译格式
重叠式
表时间
乡邻之生日蹙。
一天天(月、年)
介词结构
表时间
谨食之,时而献焉。 良庖岁更刀。
按时 每……
③方位名词作状语
类型结构
作用
例 句
翻译格式
介词结构
表方位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在……
介词结构
表趋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向……从……
12.掌握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1)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
(2)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如,“远罪丰家”(《训俭示康》)中的“远”、“丰”都用作动词。
(3)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以愚黔首”(《过秦论》)中的“愚”,表示“使……愚笨”。
(4)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
1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文言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属语法范畴。判断句主要特点是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无判断词,常在主语后加“者”表提顿,在谓语后加“也”助判断。被动句指在结构形式上表被动的句式,分“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用“之”或“是”字前置宾语等三种。成分省略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等五种。
14.了解基本的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谋攻》)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
上一篇:《把栏杆拍遍》教案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