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友邦惊诧”论》教案» 正文

《“友邦惊诧”论》教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666

概要: 7.第5自然段揭露“国府”和“友邦”怎样的关系?“国府”是怎样的一副面孔? 8.说说“友邦”、“国府”及其军政当局是什么关系? 9.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用什么论证方法驳斥敌人“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这一论据的? “国府”诬蔑请愿学生的罪恶目的是什么? 10.文章开头引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有什么作用?文末引用《申报》消息又有什么作用? 11.解词: 友邦: 惊诧: 国联: 不道:攒击: 私逮: 莫名: 国将不国: 党国: 屠戮: 敷衍塞责: 兹: 本埠: 答: 1.“友邦惊诧”论。鲁迅。《二心集》 2.评论所谓“友邦惊诧”。摘自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同时含有讽刺意味。

《“友邦惊诧”论》教案,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7.第5自然段揭露“国府”和“友邦”怎样的关系?“国府”是怎样的一副面孔? 

8.说说“友邦”、“国府”及其军政当局是什么关系? 

9.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用什么论证方法驳斥敌人“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这一论据的? 

“国府”诬蔑请愿学生的罪恶目的是什么? 

10.文章开头引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有什么作用?文末引用《申报》消息又有什么作用? 

11.解词: 

友邦:                                 惊诧: 

国联:                                 不道:

攒击:                                 私逮: 

莫名:                                 国将不国: 

党国:                                 屠戮: 

敷衍塞责:                             兹: 

本埠: 

 

答: 

   1.“友邦惊诧”论。鲁迅。《二心集》 

    2.评论所谓“友邦惊诧”。摘自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同时含有讽刺意味。 

    3.日本占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和日本是一伙。 

    4.用事实即日本枪杀学生、而国民党政府反而对他们横加莫须有的罪名加以驳斥

5.排比,反复,语势酣畅,憎爱分明。 

    6.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三重都是因果关系。 

    7.奴才和主人的关系。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虚伪的丑面目。 

    8.主子、奴才和鹰犬的关系。 

    9.例证法。维护自己的统治,甘当帝国主义的奴才。 

   10.表明“国府”居心叵测,作者驳斥有理,有的放矢。用事实驳斥敌人的论据,回应题目,使正文和后记浑如一体,中心更加突出。 

    11.友邦:指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友邦”。 

惊诧:惊讶、诧异。 

 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1946年4月宣布解散。 

           不道:不料。 

           攒(cu n)击:聚众殴打。 

           私逮(d i):逮捕。 

           莫名:说不出来。

国将不国:国家将要不能成为国家了。 

党国:国民党曾提出“以党治国”的反动口号,因而把国说作“党国”。这里的“党国”,有讽刺意味。 

            屠戮(l ):屠杀,大批残杀。 

            敷衍塞责:(f  y n s  z )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 

            兹(z ):现在。 

            本(b )埠:这里指上海市。埠头,停船的码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友邦惊诧”论 

     本文是一篇时事短评,一篇反对侵略反对卖国的战斗檄文。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25日《十字街头》第二期,后收入杂文集《二心集》。 

2.简介鲁迅写作本文的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预谋,制造借口,悍然向我东北重镇沈阳进攻,这就是丧权辱国的“九·一八”事变。当天,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军队“绝对抱不抵抗主义”,“不许冲突”,撒进山海关内。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只三个多月时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据了东北三省。国难当头,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动员起来,进行抗日救国。全国各界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此时,各地爱国学生于9月28日、10月正日两次集会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第一次,蒋介石要求学生“忍辱含愤,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第二次,学生在风雨中坚持了一天半,蒋介石大耍欺骗手段,口头表示“三天后宣布出兵抗日”,实际上是溜之大吉。他给学生送去一张条子,叫大家回去“安心读书”。各地群众对此极为气愤。12月17日,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爱国学生在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蒋介石见欺骗威胁无效,就下令军警开枪镇压,在南京珍珠桥畔,30多名爱国学生惨遭杀害,一百多名学生受伤,大批学生被逮捕。国民党政府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竟血口喷火,给学生加上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并于次日(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机关。12月20日,《申报》刊登了这则电文,标题是“取缔学生越轨行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友邦惊诧”论》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