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姚雪垠简介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142

概要: 姚雪垠 (1910.10.10)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和小学。1924年至信阳一所教会中学就读。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校方开除,离开河南至北平。1935年起,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7年到开封,与嵇文甫、范文澜、王阑西等人创办《风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l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1943年初至重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返成都创作了取材于自身经历的长篇小说《长夜》。 解放后曾在上海私立大夏大学任教。1953年迁居武汉为专业作家。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以来至今30余年,已出3卷8册,约230万宇。1978年后,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1981年12月,在古稀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书目:《红灯笼故事》(短篇

姚雪垠简介,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姚雪垠 (1910.10.10)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和小学。1924年至信阳一所教会中学就读。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校方开除,离开河南至北平。1935年起,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7年到开封,与嵇文甫、范文澜、王阑西等人创办《风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l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1943年初至重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返成都创作了取材于自身经历的长篇小说《长夜》。

    解放后曾在上海私立大夏大学任教。1953年迁居武汉为专业作家。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以来至今30余年,已出3卷8册,约230万宇。1978年后,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1981年12月,在古稀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作书目:

《红灯笼故事》(短篇小说集)1940,大路出版公司

《牛全德与红萝卜》(中篇小说)1942,重庆文座出版社

《戎马恋》(长篇小说)1943,重庆大东书局

《重逢》(中篇小说)1943,重庆东方书社

《新苗》(长篇小说,又名《母爱》)1943,重庆现代出版社

《小说是怎样写成的》(创作谈)1943,商务

《春暖花开的时候》(l—3册,长篇小说)1944,重庆现代出版社

《差半车麦秸》(短篇小说集)1947,怀正

《长夜》(长篇小说)1947,怀正

《李自成》(1—3卷,长篇历史小说)1963一1981,中青

《大嫂》(散文集)1982,河南人民

姚雪垠的座右铭

惊悉著名作家姚雪垠同志于今年4月29日与世长辞,我感到非常悲痛。我与姚老相识已经十多年了。我们两个,虽然一个是文人,一个是军人,而且他年长我三十余岁,但我们却经常往来,成了忘年之交。姚老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他那里受到的教育和启迪,是多方面的,是极为深刻的。

在与姚老的多次交谈中,他曾亲口告诉我,他先后有过三个座右铭,并且向我讲述了每个座右铭的内容和含义,当时我都记录了下来。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请姚老把他的这三个座右铭书赠给我,以作纪念。姚老的小儿子姚海天同志也心记此事,愿意促成。但姚老近年来身体不佳,多次入院治疗。我不忍心劳驾他,未能如愿,此事便成了我的一个终生遗憾。  在深切悼念姚老的日子,我把他的三个座右铭整理出来,奉献给读者。这一方面是对姚老的怀念,同时也了却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姚老的第一个座右铭是:

加强责任感,打破条件论。

下苦功,抓今天。

这是姚老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之后的一个座右铭。他解释说:“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或是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就必须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珍惜时间,下苦功夫。这几句普普通通的话,说起来容易,可要真正做到,还真不那么容易呢!我是于1957年被打成‘极右派’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创作《李自成》这部小说的。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后来比较顺利的时候,我总是激励自己:抓紧时间,克服困难,写下去,写下去!我每天凌晨3时左右起床写作,多年来已成习惯。这似乎也成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姚老的第二个座右铭是:

耐得寂寞,勤学苦练。

附言: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姚老解释说:“这里还有点辩证法呢!耐得寂寞的目的,是为了勤学苦练。耐得寂寞的人,就能勤学苦练,从而做出成绩来。这样,人们就会承认他、记住他。相反,耐不得寂寞的人,就会心存浮躁,哗众取宠,热衷于出风头、赶时髦。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坐下来刻苦学习,更谈不上埋头钻研,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当然也就不可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总结。

姚老的第三个座右铭是:

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

姚老解释说:“所谓‘生前马拉松’,是说人们度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并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就好比参加马拉松赛跑一样.中途一刻也不能懈怠,不能停顿。所谓‘死后马拉松’,是说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只有在他去世之后.才能‘盖棺论定’。但对有些人来说,即使‘盖棺’了,也还不能完全‘论定’。比如对于一些人的人品和作品,在他们去世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后世之人还会展开争论,或取或合,或誉或毁,众说纷纭,这是常事。不过,历史人物的功过,文学作品的优劣,自有其客观的评价标准。有些人的作品,刚一写出来,也可能热闹一阵子,但很快就会黯然失色,被人遗忘。而有些人的作品,当时可能还不被人们所理解和重视,但时间越久远,就越会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甚至成为传世之作。”讲到这里,姚老强调说明:“一个人要想在‘死后马拉松’赛跑中获胜,关键在于他在‘生前马拉松’赛跑中的勤奋和功力。

[1] [2]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姚雪垠简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