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晏子春秋》介绍及原文阅读» 正文

《晏子春秋》介绍及原文阅读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737

概要:《晏子春秋》介绍及原文《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70年代之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铁剑铜琴楼藏本等。《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为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此书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来当然是离经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毁

《晏子春秋》介绍及原文阅读,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晏子春秋》介绍及原文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70年代之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铁剑铜琴楼藏本等。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为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此书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来当然是离经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毁之列。

介绍:

  ★一《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
  晏子,名婴,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这五十四年,正是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平庸昏聩,骄奢淫逸,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声誉。对于他的人品和政治才能,司马迁赞叹不已,表示“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自古以来颇多争论。有人认为此书是晏婴本人所撰。如《隋书·经籍志》就说:“《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也有人认为是墨家后学所为。唐代柳宗元说:“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又有人怀疑是六朝后人伪造。清人管同说:“吾谓汉人所言《晏子春秋》不传久矣,世所有者,后人伪为者耳……其文浅薄过甚,其诸六朝后人为之者欤?”(《因寄轩文集》)对于以上的各种说法,今人大多不敢苟同。现在,一般的看法是,此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作者可能不止一人,而可能出自众手。
  对于《晏子春秋》的归类,即它所属的学派,过去和现在也有不同的看法。《汉书·艺文志》、《七略》等把它归入儒家,认为此书“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而柳宗元把它归入墨家,认为“宜列之墨家”。近人有人认为它亦墨亦儒,也有人认为它非墨非儒。我们认为非墨非儒的说法是比较接近于实际的。因为从《晏子春秋》的说法是比较接近于实际的。因为从《晏子春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儒家学说的思想在孔子之前,自然就不能把它划入到后起的儒家学派中去,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了。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墨家思想的尚俭观点与墨家尚俭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归入到墨家学派去。我们只能说,《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没有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但却有其自身的特点。
  现在流行的《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立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二《晏子春秋》所表现出来的最可贵的思想是重民与爱民。《内篇问下》载:“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强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内篇问下》载:“叔向问晏子曰:‘意执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这里,晏子明确地提出了“先民而后身”是国君“长保威强勿失”的根本保证之一,又把“爱民”看作是最崇高的思想。晏子的这种重民、爱民的思想跟后来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接近。
  从重民和爱民出发,晏子主张节俭,反对向人民横征暴敛,反对大兴土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晏子多次批评齐景公“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问上》)。“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怼怨”(《外上》)。强调要“俭于藉敛,节于货财,作工不历时,使民不尽力,百官节适,关市省征,山林陂泽,不专其利,领民治国,勿使烦乱,知其贫富,勿使冻馁”(《问上》)。当齐景公看到有人冻死在路边而不闻不问时,晏子就劝谏道:“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民,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谏上》)
  从重民、爱民的思想出发,晏子主张减轻刑罚,反对滥杀无辜。(《谏下》)中记载,齐景公在位时由于赋税繁重,讼事众多,被拘禁的人塞满了监狱。齐景公要晏子去管理监狱,晏子就借机劝谏齐景公,指出正是由于齐景公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才使百姓“严听其狱,痛诛其罪。”晏子认为执政者应该“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罪”(《问上》)他明确提出了处罚的原则,就是“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即该判死刑的人肉刑代替,该受肉刑的以罚款代替,该罚款的就免除不罚,总而言之,就是罪减一等。晏子这样做,就是出于对人民的爱护。
  在《晏子春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谗佞的憎恶。《谏上》载:“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苛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大贤,岂能胜若谗哉?’”奉劝齐景公亲贤人,远小人,表示了晏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小人的反感。《问上》载:“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晏子春秋》介绍及原文阅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