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听陈蕾士的琴筝》公开课教学实录» 正文

《听陈蕾士的琴筝》公开课教学实录

[10-21 00:03:4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114

概要: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如这首诗的最后一段“广漠之上,月光流过了/云汉,寂寂的宫阙和飞檐”,“宫阙飞檐”,这都是古典文学作品常用词语,然后“在月下听仙音远去,越过/初寒的琉璃瓦驰入九天”,琉璃瓦,我们现在看得不多,但是古代建筑,如北京的故宫都是用这种瓦,《阿房宫赋》文中就经常写到这琉璃瓦。“驰入九天”,而不是用“飞入九天”等等,这样起到种什么效果呢?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跟我们日常用语不同。我们由于不熟悉,也就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一种艺术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方面。 我们再来看看,再举一个段落,有没有哪个同学自己按照刚才我引领大家一起探讨方法,举例子说哪个词是诗人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段,让我们产生一种新奇感,产生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哪个同学能够自己找哪个词语来说一说?哪个同学来说说,我可以跟你交换手机号码,成为好朋友啊!胆子大一点。我看你们可能平时比较活跃,但是跟我初次见面就较拘束了。随便说一个词。 生:第二段的“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中的“细细”我觉得写得好。 师:“细细”用得好,好,有道理。“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中的“嫩蕊”就是陌生化的例子,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我就不展开了

《听陈蕾士的琴筝》公开课教学实录,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如这首诗的最后一段“广漠之上,月光流过了/云汉,寂寂的宫阙和飞檐”,“宫阙飞檐”,这都是古典文学作品常用词语,然后“在月下听仙音远去,越过/初寒的琉璃瓦驰入九天”,琉璃瓦,我们现在看得不多,但是古代建筑,如北京的故宫都是用这种瓦,《阿房宫赋》文中就经常写到这琉璃瓦。“驰入九天”,而不是用“飞入九天”等等,这样起到种什么效果呢?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跟我们日常用语不同。我们由于不熟悉,也就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一种艺术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方面。

我们再来看看,再举一个段落,有没有哪个同学自己按照刚才我引领大家一起探讨方法,举例子说哪个词是诗人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段,让我们产生一种新奇感,产生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哪个同学能够自己找哪个词语来说一说?哪个同学来说说,我可以跟你交换手机号码,成为好朋友啊!胆子大一点。我看你们可能平时比较活跃,但是跟我初次见面就较拘束了。随便说一个词。

生:第二段的“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中的“细细”我觉得写得好。

师:“细细”用得好,好,有道理。“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中的“嫩蕊”就是陌生化的例子,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我就不展开了。由于我们第一次见面,大家还是比较拘谨。这句话其实也用了“通感”手法,“通感”的“通”是“连通”的“通”,“感”是“感觉”的“感”,就是运用我们各种不同的感官,即用甲感官的感受来写乙感官的感受,比如刚才的例子“她长得有点甜”就是用味觉来写视觉。这篇课文有很多这种例子,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师:我们把它归纳一下。这首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诗歌,它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熟悉的内容陌生化”(师在黑板上板书“熟悉的内容陌生化”),包括用词,就是我们平时本来用这个词,而他用很典雅的词或意象把我们很熟悉的感觉描写得不熟悉。所以粗一看,我们摸不着头脑。但是其实这首诗是很有文化内涵的,我们今天没有时间把它展开。我刚才问你们的老师,他说原来这首诗在香港教学中安排是要讲七节课,那我今天只有一节课要讲完它,也没有办法。但是基本的思路是“熟悉的内容陌生化”,很多的修辞方法没有时间一一展开,只是点到为止。一些用词,一些意象,如西湖,水禽为例以赏析。

第二个方面。这首诗让我们摸不着头脑,除了在内容上通过他的一些方法使我感觉到一些很熟悉的感觉变得不熟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语言方面,在句式方面也有这个特点。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是这种句式,作为中国诗是这样排的,我们读中国古诗或新诗的时候都是一行一行的,由标点符号来分的——古诗形式上没有标点,但实际上是有断句的——这首诗根据中国诗的习惯,应该这样排列:

他的宽袖一挥,

万赖就醒了过来。

自西湖的中央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

然后向弦上的涟漪下降。

 

月下,

银晕在鲛人的泪中流转,

白露在桂花上凝聚无声,

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溢出,

在发光的湖面变冷。

 

凉露轻轻地敲响了水月,

声音随南风穿遏窗棂直入殿阁。

一阵荡漾过后,

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他左手抑扬,

右手徘徊,

轻拨着天河两岸的星辉。

然后抑按藏摧,

双手游隼般俯冲滑翔翻飞。

 

角徵纷纷夺弦而起,

铿然跃入了霜天;

后面的宫商像一只只鼓翼追飞的鹞子

急击着霜风冲入空旷。

 

十指在急纵疾跃,

如脱兔

如惊鸥,

如鸿雁在大漠陡降:把西风从竹林卷起,

把木叶摇落云烟尽敛的大江。

 

十指在翻飞疾走,

把骤雨泼落窗格和浮萍,

飒飒如变幻的剑花在起落回舞,

弹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

 

雪晴,

山静,

冰川无声。

在昆仑之巅,

金色的太阳

击落紫色的水晶。

红宝石里珍珠如星云在静旋发光。

 

然后是五指倏地急顿……

水晶和融冰铿然相撞间,

大雪山的银光蓦然在高空凝定。

而天河也静止如剑。

 

广漠之上,

月光流过了云汉,

寂寂的宫阙和飞檐在月下听仙音远去,

越初寒的琉璃瓦驰入九天。

我都是根据标点符号来排的,但是这首诗却不是这样排列的,你看,“万籁”这个词放这里了,而在不该跨行的地方跨行了,这是为什么?

生:是因为节奏。

师:说得挺好的,声音大一点。就是有点害羞,男子汉,不要害羞。

生(大声):“好的!”

(生轻松大笑)

师:一个是因为节奏问题。另外在形式上它有一个特点。幻灯片上的诗句有的这么长,有的这么短。而课文在经过加工以后让我们觉得很陌生,但是很整齐,有形式美,比较起来相对较整齐。除了节奏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大家思考一下,写诗,是为了表达人的什么东西?

生:感情。

师:对了,诗是抒情体裁。当然也有些叙事诗,但是大多数诗是抒情的。有的地方该跨行不跨行,或者在句子中间开始跨行,最重要的是为了抒情需要。我们来看看,还是以第一段、第二段为例,“他的宽袖一挥,/万籁就醒了过来。/自西湖中央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然后向弦上的涟漪下降。”我们是这样读的。但是课文不是这样的,按照课文的跨行我们应该这样读:“他的宽袖一挥,/万籁/”要停一下,他要强调“万籁”,“万籁/就醒了过来”,“自西湖中央/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然后向弦上的涟漪下降。”他是为了突出某一个意象某一个事物,抒发作者对这个演奏家的高超技巧的赞叹之情,这是一个方面。我只能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后面的大家自己去体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听陈蕾士的琴筝》公开课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