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洪镇涛《文学与出汗》教学实录及评点九年前(1995年11月3日),洪镇涛先生在武汉市解放军通讯学院礼堂,面对近3000千听课的教师,讲鲁迅先生的《文学和出汗》。我未能恭逢其盛。今天读到洪先生的《<文学和出汗>教学实录》(以下简称“教学实录”),犹亲历其情其境,感受到洪先生“循循然善诱人”的风采。《文学和出汗》,今天的语文教材已不选用了。原因怕与对“新月派”、对梁实秋的“再”认识有关。其实,对于“新月派”及其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等的批判, 鲁迅写的《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言论自由的界限》等杂文,我们今天再去阅读它们, 也仍然感到是正确的。即使近几年来被非议最多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 鲁迅也只是正当的防卫,要说“刻毒”则是他的论敌。鲁迅的这一系列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理之一——文学的阶级性, 而写作的出发点,则是还击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和《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二文中的种种攻击。这似乎是在今天评析“教学实录”时,先要做的一点“说明”。 1995年至今九年,随着2000年开始的新课程的实
《文学与出汗》教学实录及评点,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洪镇涛《文学与出汗》教学实录及评点
九年前(
《文学与出汗》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 师:(笑容可掏)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高中第六册中的一篇鲁迅的杂文《文学与出汗》(板书课题、作者),这是高三的课,又是难度很大的杂文,但我相信我们高二(3)班的同学有能力学好它。大家预习过了,请说说,这篇杂文是针对什么写的? 生:针对梁实秋等作出的超阶级的人性论而写的。师:(侧耳倾听,及时地)你刚才说的“作出超阶级的人性论”,这通顺吗? 生:(略作思考)提出了超阶级的人性论。师:对。梁实秋鼓吹超阶级的人性论,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鲁迅先生是针对他的这一谬论写的,所以这是一篇驳论。(板书“驳论”) 师:好,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谁能把第1段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第]段) 师:好。一般的驳论在开头都要树靶子(板书:“树靶子”),就是把对方的论点摆出来。这一段实际上已摆出了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大家看一下,对方的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论点和论据的照应表现在哪些词语上?好,大家举手发言。生:对方的论点是“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例如英国……消灭了云。” ,师:回答得基本正确,有一点毛病。(提示、强调)我说的是“对方的论点是什么?” 生:论点是“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 师:对。论据呢? 生:论据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 -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师:对。“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鲁迅。师:对,这是鲁迅说的,所以不是对方说的。那么,论点和论据的照应反映在哪些词语上? 生:关于论点,我觉得是分两层来说的,先从正面说,后用“否则”从反面说。论据也是分两层来说的,先从正面说,后用“其余”从反面说。所以我认为“否则”和“其余”照应。师:还有什么词语照应? 生:论点中说“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论据中说“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可见,这两个“永久不变”相照应,还有“不久长”与“消灭”相照应。师:(充分肯定)很好。大家看第1段,朗读它的时候,应该表达什么语气呀!(提示)既然是树靶子,那么在朗读时应表达出什么语气,;生:我觉得应表达嘲讽和尖锐批评的语气。师:对,嘲讽、蔑视。(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对方的观点是荒谬的,是谬论。师:好。现在各人练一下,读出嘲讽和蔑视的语气。开始!大声渎。生:(各自读一遍)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嘲讽、蔑视的语气。(指名读) 生:(读第一段) 师:有这么一点讽刺语气。还不够。听我读一读。(示范朗读、品析)“上海的教授……云”荒唐透顶啦!(为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语气)大家再读一遍,读出讽刺的语气。生:(齐读) 师:好。下面的2—7段,对对方的论点、对敌论进行了批驳。下面请齐读第2和第3段。生:(齐读2—3段) 师:好,批驳对方言论,有一种是直接批驳论点,还有一种是通过驳论据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那么,请想一想,这两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驳论据?一齐说。生:(齐答)驳论据,师:(板书:驳论据)对。在第2段里面揭示了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对方论据的荒谬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是站在对方的观点上来批驳的。他说,梁实秋教授断定不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便不久长,那不久长的既然没流传下来,那么,怎么知道的呢?这里,还批驳了论据。师:好,回答得不错。但“站在对方观点上”不妥,这结论是对对方论据的引申,是顺着对方论点的逻辑,推出荒谬的结论。你不是说,没有流传的就是坏文学,是没有描写永久人性的,那么,既然没有流传,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个(反问)很有力。这里引用圣西门的名言,很巧妙,起什么作用? 生:突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师:对。荒谬。师:(读第2段)大家想,我把这段中的“竟”和“居然”去掉,可不可以? 生:“竟”“居然”表示超出一般想象或一般事实,出人意料,删去了就没有这层意思了。 师:(读)“竞”、“居然”加强了讽刺语气,增添了讽刺力量。如果去掉,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就难充分显示出来。大家各自大声读第2段。 生:(读第2段) 师:第3段,在揭示对方论据“荒谬”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揭示反动文学观与反动历史现的一脉相通。(师朗读第3段)这段话,我们想一想,中国式的历史论,是“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中国式的历史论就是指统治阶级的历史论,中国人的文学论就是指梁实秋这类资产阶级的文学批评家的谬论。这里,它们的相通之处是什么?有共同点吗? 生:我认为相通之处便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师:你的说法没错,但两种说法的共同点表现在哪里呢?(师又读) 生:我认为,都凭自己的主观意思下结论,这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师:“唯心主义”,说得好,说列实质上去了。但是还没说清两种说法的共同点。(师再读,通过语气提示) 生:评判事物的标准不是进步不进步,正义不正义,仅凭主观臆断,文学好坏的标准仅凭流传与否来判断,就像“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一样,不管他是否使用了正当的手段。这也就是成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论文学现。师:(十分赞赏)很好。生:(鼓掌) 师:就是成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好!文中“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若改为“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好不好?意思没变,但味道不同,有什么不同?可以讨论。生:(热烈讨论,有的窃窃私语) 师:(指名回答) 生:不像原句那样句式对应,改后与前句字数不一样,而原句与前面一句构成对比,力量强。师:句式对应,读起来流畅些。对,还有呢? 生:“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不一定是贬义。师:(纠正)是贬义。生:如果换了,就不是鲁迅的口吻了,而原句是作者的口吻,显得语气连贯。师:(纠正)这句(成语)作者可以引用。这不成其为理由。生:(沉思) 师:(再读,着重强调“抢得到”、“抢不到”等词,耐心启发)比较一下,一个“成”,一个“败”,跟两个“抢”字,哪个有力量些? 生:抢。师:(情绪激昂)成败的标准就是抢不抢得到。强盗、流氓最狠,“会抢”就是王,谁会抢,谁就是好的,这荒不荒唐啊!“成”“败”哪有两个“抢”字用得好呢! 当然也有个流畅问题,前面用的是口语,突然夹进一个文言成语,也显得不够协调。有没有这个道理? 生:(心领神会)有。师:下面,我再把这段话改一改,你们听好啊!(师读)我们不能说流传的便是好文学,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正如不能说“抢得到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一样,不能让中国式的历史论影响了我们的文学论。(提问)行不行呢?请说出道理来! 生:原文用反问句式,改后是陈述句式。用反问句的口气比较强烈一些。 师:好。句式改了。不如原文力量强,还有呢? 生:老师删去了两个“只要”。这两个词是和“抢得到”、“抢不到”相对应的…… 师:(及时肯定)好,他想到词的“对应”,很好。还有没有?(提示)从整段话的语气考虑。生:我觉得原文是用梁的论据驳他的论点,很有力。改了后,语气比较软,没有力量。师:(再读改后文字) 生:(对照原文听) 师:这(改后文字)像是老师对学生讲课;不像是在批驳;是不是呀?你们看原文多有力量。师:(读原文,强调讽刺语气)大家再齐读。生:(会心地笑)(齐读原文) (此时,礼堂中听课的老师也会心地笑起来) 师:下面,一齐朗读个—7段。生:(齐读4—叫段) 师:这一部分是直接驳论点呢?还是驳论据? 生:驳论点。师:哪一句话给了我们启示? 生:第一句“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师:这里的“而且”能去掉吗? 生:不能,因为上面批驳了论据,下面驳论点,是承接上文而来的,所以不能去掉。师:对,这是连接上下两部分的。不仅你的论据是虚假的,而且论点也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加上“而且”。(板书:驳论点) 师:5—7段,作者以三个方面的论据来批驳错误论点——人性足永久不变的。下面请同学们迅速讨论归纳这三个方面的论据。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生:(讨论) 师:(看表)(指名回答) 生:三个方面是:①人类的进化史;②人类的一种生理特征出汗;③英国的文学。师:很全面,很好。第5段从人类进化史来看,人性是变化的。第6段,以出汗为例,有香汗、臭汗之分,这说明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之分的。第7段,以英国文学中有描写香汗的小说,也有描写臭汗的小说,来说明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中不存在永久不变的人性。师:(指名读第6段) 生:(读第6段) 师:读得好,但“呢”字读丢了,很可惜。这个“呢”在语气上大有作用。下面各人读,注意讽刺语气。生:(纷纷自读课文) 师:(强调)各自读出感情,不求整齐。(待学生读完)好,再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好,论据驳了,论点也直接驳了,那么最后就要作结论啦! (转身板书:结论) 师:(示范读第8段)道士说道,说人长生不老,水火不怕之类,与批评家谈文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生:道士说道很荒谬,很可笑,批评家梁实秋之类谈文与此相似,都是谬论。师:(笑着归纳)全是胡说八道。好,“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这是讽刺梁实秋。是说你梁实秋们为统治阶级服务,在这里跟道士一样胡说八道,令人毛骨悚然,这是你们“永久不变的人性”啦!这里的结论,全是讽刺的话。大家想一想,一般驳论的结论,要阐述正面的观点,而本文则不同,这显示出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杂文的特点就是形象和道理相结合,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道理。今天,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按一般驳论对结论的要求,就是说最后应该摆出自己的观点,应该总结自己的意思,那么最后一段,这里应该怎么说,大家编——句话,把原文结尾放一边不管,怎么说,可以商量。生:(讨论) 生:所以说,根据不存在永久不变的人性,文学自然也描写不了永久不变的人性啊。师:(连声肯定)很好。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师:杂文,要体现形象化特点,所以,结尾让大家改写一下,是为了体会这一点:这篇课文虽然难度较大,但我们基本上学通了。这篇驳论,先驳论据,再驳论点,最后结论,整个带讽刺味。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1-3段背下来。生:(放声读1-3段) 师:(指名背诵) 生:(背1—3段) (鼓掌,下课) [附]板书文学与出汗鲁迅驳 论树靶子 驳论据 结论驳论点
上一篇:“海市蜃楼”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