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行为禁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传说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五、春节诗词: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夜 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田家元日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
《欢度春节》教案教学设计,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行为禁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传说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五、春节诗词: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六、拓展探究:中国人为什么离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对于每个在外漂泊奋斗的游子来说,是一分或浓或淡的牵挂,纵然我们没有王维那种举目无亲的孤独感,但在都市人海中挣扎的疲惫,也总让人期待着能有一时半刻的安闲静谧,此时,“回家”就成为了我们近似于偏执的信仰了。而这种信仰并非凭空泛起,回望百代之下的先贤智者,“家”与“乡”的概念可谓须臾难离,然而,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又为何有那如许多的离别和乡愁?究竟是怎样强大的力量能将如此安土重迁又恋家不舍的人们驱离家乡?在这人人脚步好像永不停歇的时代,离开或者回归,又都意味着什么?
1、古人离乡为发迹:三千里外觅封侯
传统中国普通人被束缚在土地上,能够离家的只能是士大夫阶层。中国古代的地权和税赋形式,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农民的一种束缚。中国农民不能也不可能饿着肚子,冒着杀头的危险,离开家乡跑出去,惟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分的耕种,成为国家的顺民一条路。到明代,这种束缚被用法律的形式真正明确出来:百姓不能行走出百里,出门要带有官吏颁发的路引,也就是介绍信路条,令这种人身束缚达到了巅峰。
2、近人离乡寻出路:著书岂为稻梁谋
近代中国各种矛盾日渐指向腐朽的专制统治。在这种内忧外患下,中国留学生开始东渡日本,开始了其留学的生涯。“1896年以后,中国学生陆续东渡,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吸收新知,俾于学成为国效力,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出国留学成知识分子为自己为国家找出路的首选。
早期留学生多边缘人物而少“良家子弟”,到科举改革时,留学已渐成学子的众矢之的。在新教育体制下,大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像以前一样要落叶归根。这意味着以前整个社会的循环流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中止,其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即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据章太炎所见,因读书人不返乡造成的近代城乡之别约始于兴学堂。
3、建国后离乡因政治:一颗红心献祖国
在1949年初,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逐步在中国大地站住脚,新的解放区需要越来越多的干部前去接收政权,在这个背景下,各解放区选拔大批干部随军队南下,一边战斗一边建立政权,从而牢牢的稳固了新解放区局势。这些干部就地扎根下来,成为最蔚为壮观的“迁移潮”,也是中共政权建立后,政府所主导的第一股大规模“离乡潮”。
真正的大规模知青下乡,还是在60年代文革爆发以后,为了解决大规模城市学生的就业问题,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始向边远边疆地区和艰苦的农村地区,成规模的下派城市学生和红卫兵,到70年代末,被下放下去的城市知识青年,达到了1800万。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止,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也是政府刻意主导的,最大规模的人口离乡行动。
4、改革开放后离乡:跋山涉水为谋生
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农民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流动潮。据估计,80年代初,全国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超过200万。1984年国家允许农村人口自带口粮进城打工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猛增到2000万。此后,人口流动的增长更是势不可当。1993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约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增加到8000万,到现阶段,农村外出流动人口达1亿以上。
5、未来的中国式离乡:为实现自我价值
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
上一篇:《赏月——“月亮”意象鉴赏》教案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