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欢度春节汶上一中郭玉亮【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重点) 2、认识春节的文化内涵,感悟传统文化魅力。(难点)【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一、新课导入: 由春节的地位导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春运的时候都有数亿人回家过年。可见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二、过年的来历: 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1、春节简介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八或二十三日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2、关于“过年”的传说
《欢度春节》教案教学设计,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欢度春节
汶上一中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重点)
2、认识春节的文化内涵,感悟传统文化魅力。(难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一、新课导入:
由春节的地位导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春运的时候都有数亿人回家过年。可见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二、过年的来历:
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1、春节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
2、关于“过年”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凶猛异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是
3、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命名为“万年历”。
三、春节习俗: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1、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2、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上一篇:《赏月——“月亮”意象鉴赏》教案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