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从时代看, 唐宋诗词仍备受青睐,元明词曲悄然登场。 这也启示我们:中国每个朝代(即使是少数民族的)都有其优秀的文化,精彩的诗词。这些诗词可以并且应该成为高考诗歌题选择的范围,更应该成为中学生平时学习和鉴赏的对象。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训练中必须拓宽学习和训练的领域。 (4)从作者情况看, 一流诗人全部缺席,我们在教材中非常熟悉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著名诗人一个没有。著名诗人完全退出,避免了猜题押题。上述信息提示我们,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要适当扩大涉猎范围。只有平常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一些诗人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第二,考点分布广泛,但考查重点突出。 近四年的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是命题者的首选。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说课稿,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上述信息提示我们,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要适当扩大涉猎范围。只有平常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一些诗人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第二,考点分布广泛,但考查重点突出。
近四年的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是命题者的首选。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有的要求比较回答不同诗歌或不同诗句的不同情感。还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个性化解读。
第三, 题目设问大都指向明确,又适度开放。
绝大多数的题目设问指向明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知识点进行作答。比如: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这种限制性的明确设问,既可消除问题的模糊性,又能免除答题的非指向性,更能避免学生漫无边际作答现象的出现,实为一种充分为学生考虑的体贴式设问。
在限制性设问的主导下,也有一些题目设问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这种适度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创新解答和多种解答提供了可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第四,回归课本,注重能力迁移
近两年诗歌鉴赏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体现江西“回归课本,注重能力迁移”的理念。例如,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题目与课本知识联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回归课本,牢记课本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
三、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
第一,着重突出对诗句理解等内容方面的考查,情感、技巧仍为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考纲规定的考点。都进行了考查。
由此可见,对具体诗句内容情感的理解或解析将是今后考查的重中之重;对情感、形象、手法、语言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将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关键。因此,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练好基本功: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诗歌的手法,探悉诗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轻车熟路,应对自如。
第二,情与景、用典、比喻等表现手法依然是答案的关键得分点。
近四年涉及了以上几种手法,它们一直是诗歌鉴赏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也经常是答案中的关键得分点。同学们在解析解答诗歌时,一定要思考一下以上几种手法。其中动与静、情与景、虚与实、比喻、比拟将是今后考查的重点。
第三,对比鉴赏题是今后题型发展方向。
如2012年第二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近四年试卷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既继承了传统的命题思想,又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寻找规律,无疑会对今后诗歌鉴赏的教学和备考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徐文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