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作文教案:感受与思考王 健 [教学重点] 1、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能积极产生心理感受和认识。 2、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认识。 [写作指导] 一、感受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观之于眼,动之于心,发之于情,感之于悟,因而是一种纯粹的“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思想认识微妙细腻的转变过程。 感受又是一种主观意识色彩浓重的个人行为,它极具个性,很少雷同。因为每个人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方式、角度、经验不同,因而感知的结果、内容、程度也就不可能相同,这也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感受还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特殊的物理化学现象,这个量的积累就是对大量的生活现象的观察采撷,归纳梳理,以便供大脑最终的贮存;这个质的飞跃就是思想火花的一瞬间的闪耀。你对生活现象突然萌发了一种超前的俯视般的意识,一种近乎哲理性的灵感,一种水晶透亮
作文教案:感受与思考,标签:同步作文教学,http://www.88haoxue.com
作文教案:感受与思考
王 健
[教学重点]
1、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能积极产生心理感受和认识。
2、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认识。
[写作指导]
一、感受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观之于眼,动之于心,发之于情,感之于悟,因而是一种纯粹的“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思想认识微妙细腻的转变过程。
感受又是一种主观意识色彩浓重的个人行为,它极具个性,很少雷同。因为每个人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方式、角度、经验不同,因而感知的结果、内容、程度也就不可能相同,这也正像
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感受还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特殊的物理化学现象,这个量的积累就是对大量的生活现象的观察采撷,归纳梳理,以便供大脑最终的贮存;这个质的飞跃就是思想火花的一瞬间的闪耀。你对生活现象突然萌发了一种超前的俯视般的意识,一种近乎哲理性的灵感,一种水晶透亮式的顿悟,一种从未有过的升华了的认知,因而在思想情感上也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的巨大的喜悦或强烈震撼!这表明,你已知道用心去感受生活了。
用心感受生活,首先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觉上的迟钝与麻木。因此,同学们就要善于从平常的人,平常的事中观察出一点儿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这“一点儿”,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许是一阵风,几滴雨,或许是花开,叶落,等等。例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由四季交替的自然现象,引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又如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由主人公生活中乘车这样一件小事,塑造了一个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感悟到了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要思想: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
2、多情才能善感。人们的内心情感虽丰富复杂,但往往潜藏在人们的心底,只有多情,外界的事物才容易触发内在的感情,从而产生某种强烈的欲望和激情。如看见水龙头流水就感受到那是它在流泪,冬天进入教室猛然变暖就感悟到一个人融入集体才会有温暖等等。
二、思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对生活的认识。
思考生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由此及彼。如唐代诗人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由眼前边塞冬天里的万物肃杀、冰天雪地的景象联想到满山遍野梨花盛开的美景,活画出了一幅富有鲜明特色、令人陶醉神往的边塞瑰奇壮美的雪景图。
第二,由表及里。如作家史铁生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里经常到地坛去,看到那里荒芜但充满生机的景象后,“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由眼前的景物,上升到对生命的认识。
第三,由个别到一般。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作把个人怀旧伤感,忧愁悔恨的复杂感情,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比喻表现出来,几乎成为表达同类情感的千古绝唱。
[思路点拨]
感悟类文章写作思路一般是现象——道理或观察—— 联想(想象)——思考——写作,但有些文章也不一定经过“联想”这一环节。
示例一:(《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0期P41)
1、①现象:爷爷的头秃了,牙齿掉了,血压升高了,眼睛老花了。
② 道理:光明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2、①现象:从校门进入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第二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
②道理:母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3、①现象: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
②道理: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示例二:(《语文教学之友》2000年第3期P27)
1、 仔细观察油画《父亲》,描绘出印象最深或最感人的地方。
“深深的皱纹,混浊的眼光,几乎要流淌下来的汗珠……”
2、 由这些联想到了什么?
① 由这位老父亲黝黑的皮肤,满脸的汗珠,我想到了当建筑工人的舅舅和他的同行们。炎热的夏天,他们就是这样大汗淋漓地工作在工地上。
②这位老父亲混浊的眼光,满脸的皱纹,让我一下子感觉到了自己父母的衰老,我母亲的牙齿不知什么时候已掉了两颗,刚进入秋天,我父亲的眼睛便不停地淌泪水。
示例三:(《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3期P39)
1、生活:
丰子恺先生当年见到地上原本有一堆沙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行人的践踏和雨水的冲泻,这堆沙子逐渐散失了。
2、联想:①
丰先生想,若有一个袋子把这堆沙子装起来,便不会散失了。(反向联想)
[1] [2] [3] 下一页
Tag:同步作文,同步作文教学,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同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