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师:原文的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除了一天的时间,清晨、午后、傍晚,还有一年中的季节春、夏、秋,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人生的三个历程。如果这样修改,就缺少了人的活动,缺少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还有补充吗?生:并且这样改不符合春天的实况(师:不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雨点是“从空中直砸下来”,而现在的雨是那种淅淅沥沥的,软绵绵的感觉;“同风雨搏击”,柳枝随风飘起,(师:春天的柳树非常的柔和)用“搏击”这个词不太恰当。师:所以在修改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季节特征,春雨是缠绵的,不能是雷声轰响,从空中直砸下来,这成了夏天的暴风骤雨了。可能我们同学受了刚学过的《海燕》的启发,“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确实能给我们以震撼力,但是与这篇文章的感情是不一致的。原文情感如茶,很淡却清香。生:除了这两个原因以外,读了下文我觉得作者在描写感动的时候,并不是像《背影》中那种触目伤怀的很强烈的感觉,我认为这篇文章描写的感动是缠绵的,它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小而且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点点滴滴,我认为去掉震撼选择一个比较温馨的场面,就与下文的感情基调相符了。师:那就展示你的修改成果吧。生:我选择的
作文修改课课堂实录,标签:同步作文教学,http://www.88haoxue.com师:原文的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除了一天的时间,清晨、午后、傍晚,还有一年中的季节春、夏、秋,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人生的三个历程。如果这样修改,就缺少了人的活动,缺少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还有补充吗?
生:并且这样改不符合春天的实况(师:不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雨点是“从空中直砸下来”,而现在的雨是那种淅淅沥沥的,软绵绵的感觉;“同风雨搏击”,柳枝随风飘起,(师:春天的柳树非常的柔和)用“搏击”这个词不太恰当。
师:所以在修改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季节特征,春雨是缠绵的,不能是雷声轰响,从空中直砸下来,这成了夏天的暴风骤雨了。可能我们同学受了刚学过的《海燕》的启发,“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确实能给我们以震撼力,但是与这篇文章的感情是不一致的。原文情感如茶,很淡却清香。
生:除了这两个原因以外,读了下文我觉得作者在描写感动的时候,并不是像《背影》中那种触目伤怀的很强烈的感觉,我认为这篇文章描写的感动是缠绵的,它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小而且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点点滴滴,我认为去掉震撼选择一个比较温馨的场面,就与下文的感情基调相符了。
师:那就展示你的修改成果吧。
生:我选择的是一个人生中的第一阶段,一个孩子蹒跚学步的样子。春天的早晨,我来到窗前,伴随着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口,我感到了朝气的清新。窗外,一对嬉笑的母子在草坪上跑着。小家伙可爱极了,一、二岁的样子,运动着两条藉节似的胖乎乎的小腿在前面一颠一颠地跑着,似乎是很喜欢 “跑”的感觉。小家伙越跑越快,不断的转换方向,身体也开始在两臂的宽度间摇晃,身后的母亲则始终含着腰,和儿子相同的步伐,相同的方向,紧跟在后面,张开双臂像两道坚实的屏障里在儿子左右。“宝宝,慢点。”小家伙听到妈妈熟悉的声音,格外兴奋,一回头看到了妈妈张开的双臂,就一下子钻入妈妈温暖的怀抱,咯咯地笑了起来。伴随着孩子天真的笑声,使我想起了法国有句谚语:母爱如春,永驻人间。在这温馨的时刻,我被温暖平凡的母爱所感动。(投影)
师:修改得很好,作者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她写得很好,她用的是新生儿的事例,用词非常精炼、准确,而且写得非常生动。
师:你能写出来吗?
生:能。
师:很有自信,下次超过她。
师:同学的改稿,有春天的自然景色,更难得是人们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谁再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春天就是一个有蓬勃生命力的(季节),这个修改的之所以好,是因为她在开头写出了孩子蓬勃的生命力。
师:纠正一下,不是开头,是第二段,请继续。
生:春天是个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季节,她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写了孩子,值得我们学习。
师:写出了孩子的朝气。尤其是有人物、景色,也有作者的感情蕴含其中。不错。
生:景物描写简练而准确,景中人的安排得妙笔生花。景与人相融和,自然生动。情景交融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师:评价得很好,自然之景、人物,当然还包含了读者的感情,这三方面相容在一起,很具有感染力。我们可以把改稿同原文比较一下,原文只是简单的点了点景,没有把人物置身于这个景,没有做到情景交融。
师:哪位同学再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修改成果?……太沉闷了,不要紧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我这一段虽然没有很大的篇幅写春景,但我在文中引用了一句谚语“母爱如春。”在这个春的季节里,有了母爱一切都会变得有生机。母亲两臂的宽度就像母爱的宽度一样,它会无限地延伸。
师:高凡同学修改后又有了新的感受,
生:她这篇文章结尾引用谚语非常好,不但扣题,而且也能看出她平时的阅读量很大,而且用得非常准确,“母爱如春,永驻人间”,既凸现了春天的生机,又凸现了母爱的伟大含义。
师:看出高凡同学也是博览群书,我们班的另一位才子,才女。
师:其他同学呢?这几个同学说得都很好啊,你不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吗?
师:谁修改好了?……再展示一位同学的修改稿,马文欣的。来谈谈你是怎样修改的。
(投影:春天的早晨,我来到窗前,透过窗口,阳光投射下来,柳叶反射着一层蜡质的光泽,是生命新生的颜色。一些孩童在院中玩耍,时而嬉笑,时而呼喊打闹,震颤着柳枝也拂动起来。声音向空中散去,他们的朝气把初升的阳光打成碎片,像金子般撒落在庭院的角落。我呆立凝视,被眼前这一幅春朝图所感动。)
生:我认为我的这个修改稿,能将景、人都表现出来,紧扣住感动这个主题,能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通过景物的生机来引发感动。
师:不错,还是抓住季节的特点,特别是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气象。
生:经过马文欣同学修改后,语言优美,并且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联系到了人,同时修改后的文章,感情与全文比较一致。感情蕴育在文字中,恰到好处。所以我很欣赏她的这篇文章。
师:我有个问题刚才两位同学的改文有相似之处,都是注意了情景交融,和人物活动的交融,如果用在原文中,哪篇更好些?为什么?
我喜欢第一篇修改稿,突出了温馨,而下一段也有对温馨的描写。前后呼应。
生:我喜欢高凡的,因为她的突出了家庭的温馨,而下文也有一段关于温馨的描写,可以做到前后呼应。
生:我认为马文欣同学的好,因为下文第三段写了家人的温馨,高凡改的就与它内容重复了。而马文欣不但改的符合作者的原意,还通过细节描写使蓬勃的生机更(鲜明)。
师:杨东宁同学分析得很到位。他注意到了高凡同学的语言非常优美,也做到了情景交融,写了母子两个人之间的温情,可下文也有一个夏日温馨图,有些重复了。原文构思的精巧恰恰就在这里,第一幅是一群孩子们,是个群体,第二幅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最后呢是一对老年夫妇。从这个角度看,还是马文欣修改得好些。没有违背作者的意愿。再就是篇幅上,高凡的过于详尽,与原文的语言简练不相符合,修改文章还要注意详略得当的问题。
生:马文欣同学改的文章结尾处点出了春朝图,与下文段末句子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条理。
师:在结构上她也注意到了原文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段末排比。前后是相呼应的,展现给我们几幅图画,有春朝图、夏天是(生:纷纷小声回答)对温馨图,秋天呢是老年依恋图。有节奏感,前后呼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