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辅导2017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正文

2017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考语文辅导   阅读:68587

概要:5.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6.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7.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8.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9.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

2017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标签:中考指导,http://www.88haoxue.com

5.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6.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8.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9.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一、文学常识

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理解性默写

1.       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

5.       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 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       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8.       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       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

10.    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念无与为乐者。

11.    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积水空明。

12.    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藻荇交横。

三、简答题

1.       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记叙作者与好友在寺院中散步,共赏月景(寻伴夜游)。
第二段——描写庭院月色(庭院月色)。
第三段——抒写作者感受(月下感叹)。

2.       概括全文中心:
这篇游记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       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5.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6.       如何理解“闲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                         ② 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感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理解性默写

1.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中考语文辅导中考指导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 中考语文辅导
》《2017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