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第6段举了南极鳞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鳞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鳞虾资源的丰富。3.过渡衔接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语文版),标签:中考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2)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
3.过渡衔接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1.文章主旨
世纪之交,
2.结构
第一部分(第1~9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第1~2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展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第3~9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10~17段),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
第一层(第10~13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第14~17段),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1.结构
第1~8段:从生理功能着手,阐述了笑对人的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第9~22段: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讲笑的社会功能。
第23~29段:作者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对笑给予热烈讴歌,并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2. 写作特点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极少使用专业术语,文字浅显易懂。文章多用短句,并构成多个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明快,活泼有趣。尤其是文章最后,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使文章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6段到第10段,写荔枝的果实。从壳膜写起,写了果肉、贮运、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先写荔枝的产地分布,次写有关荔枝的专著,再写荔枝的移植,最后写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
2.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壳——膜——肉——核。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3.揣摩语言
(1)科学性:“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推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这个事实。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强;再如“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如果把“盛产”改为“能产”,就无形中扩大了荔枝的生产范围,不符合作者的语意表达;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用上。该用确数决不用约数,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的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上一篇:中考古诗词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