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 正文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复习辅导   阅读:68347

概要: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未有之也 《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未有之也      《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3、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

——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