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 正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

[02-16 07:24:35]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480

概要:其他还有成语联想推断法、句例推断法等,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运用。总之,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若能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推断方法,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会更大,正确率也会更高。(三)运用训练:(请同学们灵活运用上述技巧作答)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道塞,无所归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 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之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3)-高考语 三、信息编组试题解答技巧:信息编组题一般是从文段中抽取6句编为4组,而6句中一般有2—3句不符合试题要求,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者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作答。准确筛选信息是正确解答的关键,而从命题人设计错例的类型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其他还有成语联想推断法、句例推断法等,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运用。总之,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若能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推断方法,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会更大,正确率也会更高。

(三)运用训练:(请同学们灵活运用上述技巧作答)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     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3)-高考语  三、信息编组试题解答技巧:

信息编组题一般是从文段中抽取6句编为4组,而6句中一般有2—3句不符合试题要求,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者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作答。准确筛选信息是正确解答的关键,而从命题人设计错例的类型方式入手是突破口和捷径,在解答时应做到四看:

一看对象是否错位: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4浙江卷13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但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一句,根据原文“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一句可知,说的是汉代萧何所筑河堰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许逖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又如2005山东卷是选出“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而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句根据原文“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可知,说的是吴翁乐善好施之举。

二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文段中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误判断。如04年全国卷Ⅰ要求选出“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而非所说之话,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再如2005年广东卷是选出“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直接描写”,而③句写的是“显宗舅新阳侯阴就”对朱晖志节的赞叹,⑤句写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对朱晖品行的礼敬,这两句都是典型的间接描写,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三看内涵主旨是否清楚: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才智或主旨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如以下两例:

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2005辽宁卷)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05江西卷)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例1中“胆量”是指“不怕危险的精神;勇气”,显然它不是指程序化的言行,而④句的意思是“我冯道掌管文书起草,怎敢不履行职责”,这是冯道奉命行事之语,根本谈不上“有胆量”。考生如果对“胆量”的内涵把握不清,就极易陷入筛选的误区。类似的有2005江苏卷“全部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一题,考生要清楚“智谋”是“智慧和计谋”,重在“讲求谋略”。例2中⑤⑥两句是高宗亲自省察死囚时的见闻,旨在说明唐临以法律为准绳,断案公正。考生如果误认为⑤⑥两句是说明唐临“宽于待物”,就严重背离了高宗所言的“务令折中”的断案要旨,犯了“法宽则失罪”的断案大忌。

四看过程是否混乱: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过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有意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导致事件的过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如: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05全国卷Ⅱ)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廉吏安可为也

②③④⑤⑥五句说的都是优孟为孙叔敖之子向楚庄王求取封赐一事,但明显分为两个阶段:②③④句为前期准备阶段,⑤⑥句为实施讽谏阶段。因为题干要求表现的是优孟“以谈笑讽谏”,筛选的信息应该是优孟实施讽谏阶段的句子,而不应该是讽谏之前准备阶段的句子,所以②③④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四、分析概括试题解答技巧:

分析概括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文的人、事、主旨、情感、技巧等是否清楚准确理解。考查方式多是选“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这就为考生提供了解答的捷径和技巧,即把握命题人在“设误”上的典型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事不清,张冠李戴: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甲人当乙人,把甲做的事加在乙身上或把对甲做的事说成为乙所做,从而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例如2004年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对照原文,选项中的“并封他为任城王”是明显的张冠李戴;此时曹操(文中的太祖)已“崩”,封曹彰为任城王的应是文帝曹丕。考生只要细心一点,就不难判断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