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正文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02-27 21:36:0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440

概要:附虚词用法:(1)副词。有两种情况:一表违反常情或出乎意料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过”“反而”“难道”等;二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如: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难道。)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只是,只不过。)(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等。如: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28.固本义是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又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1)用作形容词,意为“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2)用作动词,意为“坚持”“坚守”,如成语“固执己见”。又如: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有几种情况:(1)表本来如此或理应如此,可译为“本来”“原来”“一向”“确实”等。如: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本来。)B.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2)表态度坚决,可译为“一定”“坚决”等。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追根寻底,可译为“究竟”等。如: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一表违反常情或出乎意料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过”“反而”“难道”等;二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如: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难道。)

  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只是,只不过。)

  (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等。如: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8.固本义是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又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1)用作形容词,意为“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2)用作动词,意为“坚持”“坚守”,如成语“固执己见”。又如: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有几种情况:

  (1)表本来如此或理应如此,可译为“本来”“原来”“一向”“确实”等。如: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本来。)

  B.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2)表态度坚决,可译为“一定”“坚决”等。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追根寻底,可译为“究竟”等。如: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4)用作连词。同“故”,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9.归本义是女子出嫁。用作动词:

  (1)回家(国),回到,回来。如:

  A.相如既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返回,退回,送回。如: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归附,归属。如:

  A.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聚集,汇集。如:众士仰慕,若水之归东海。(《赤壁之战》)

  30.国本义是国家。用作名词:

  (1)国都,京城。如:

  A.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B.国破山河在……(《望岳》)

  (2)泛指“地方”“地域”。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经•硕鼠》)

  31.过本义是走过。

  (1)动词

  ①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超过。如成语“过犹不及”

  ③拜访,探望。如:可别过之。(《赤壁之战》)

  ④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2)用作名词。意为“过错”“过失”。如: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

  32.何本义是肩挑、肩扛。

  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

  A.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代词。表询问或反问,有几种情况: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等。如:

  A.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作“操”的宾语,这里前置。)

  ③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哪”。如: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若何”“奈何”的用法: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询问怎么处置,可译为“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如:

  A.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

  B.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33.恨本义是怨恨。

  (1)动词,意为“怨恨”。如:如: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2)名词,意为“悔恨的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34.胡本义是牛下巴颏垂吊着的肉,也指兽类下巴颏垂下的肉。被假借为其它用法和意义:

  (1)名词,泛称我国古代西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即“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2)形容词,意为“任意乱来”。如成语“胡言乱语”。

  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表询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2)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胡以”即“以胡”,意为“凭什么”。)

  35.患本义是担忧、忧虑。

  (1)动词。意为“担忧”“忧虑”。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意为“忧患”“灾祸”。如成语“防患于未然”,又如:

  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B.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危害”。)

  36.或为古“域”字,借为“惑”,动词,意为“迷惑”“迷失”。如: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军队没有向导,迷失方向,走错道路,落在大将军的后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