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没有纸,弟弟就没法做纸工了;没有纸,哥哥就没法写作业了。没有纸,妹妹就没法画画了;没有纸,姐姐就没法读书了。没有纸,爸爸就没法设计图纸了;没有纸,妈妈就没法查资料了。师:想得真全面,生活中的确离不开纸。生2:我们三个人给大家表演个童话剧《当没有纸的时候》。生3:我们俩给大家讲段相声,题目是《缺纸》。生4:我俩给大家演一个哑剧《怎么办》。学生表演。师:同学们表演得真不错!(三)活动结束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表演,你有什么收获?生:我更加觉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师:前面的同学说了,造一吨纸大约需要18棵树,那么纸和森林有什么关系呢?纸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请大家课后继续查找相关的资料。〖教学反思〗此项活动,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周围环境,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离不开纸。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该课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本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完全改变了。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表现个性的机会,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变成了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学生的潜能是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标签:二年级思品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没有纸,弟弟就没法做纸工了;没有纸,哥哥就没法写作业了。
没有纸,妹妹就没法画画了;没有纸,姐姐就没法读书了。
没有纸,爸爸就没法设计图纸了;没有纸,妈妈就没法查资料了。
师:想得真全面,生活中的确离不开纸。
生2:我们三个人给大家表演个童话剧《当没有纸的时候》。
生3:我们俩给大家讲段相声,题目是《缺纸》。
生4:我俩给大家演一个哑剧《怎么办》。
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不错!
(三)活动结束
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表演,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更加觉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
师:前面的同学说了,造一吨纸大约需要18棵树,那么纸和森林有什么关系呢?纸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请大家课后继续查找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此项活动,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周围环境,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离不开纸。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该课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本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完全改变了。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表现个性的机会,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变成了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学生的潜能是一个宝藏,它们在等待开发,也在不经意间勃发。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和表演才能尽管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也令人满意。学生的这些表现比以前好多了,他们似乎长大了。我为有这样一群有创意的学生而感到欣喜和骄傲。感谢学生们,让我品尝到了当教师的乐趣和成功。
〖点评〗
点评一
本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以及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亲历获得教育的过程上。具体表现如下:
1.贴近生活,善用资源。
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内容从教材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生活的其他空间,在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延展,体现出本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如教师让学生去调查自己、老师、家庭、社区等用纸的情况,实实在在。这样的课程资源以小见大,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教育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出活动性,尊重主体性。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为了让学生健康发展,这节课的教学不重在教而是重学生的活动。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调查所得的资料,资源共享,互相促进。接下来学生合作创意表演,让每位学生亲历过程,增强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活动不仅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每位学生在参与、感悟中获得了教育,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学中,教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合作学习小组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服务者。
点评二
这个案例反映的是调查后的汇报活动过程,这是活动的一部分。读了案例,我们看到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按小组方式汇报调查的结果,来实现本活动的目标。学生们用了大量的事实、数据和生动的顺口溜、哑剧表演等再现了他们的调查结果,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活动的效果很明显。
但是,应当看到,像这样的课内展示汇报的活动形态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是不少的。需要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活动中应如何发挥?在学生小组交流时,教师给了学生怎样的帮助?是否有学生存在问题?是否有学生没有注意倾听?学生对每组的汇报是否有疑问?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相互评价,而不是每一组介绍完毕都由教师评价?学生列举的大量数据是教师帮助算的,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能算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应当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师的引导怎样才能适度?这也需要我们思考。如在学生介绍了大量的数据之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如果教师这样表述:“听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以教师的问题结束,如果以学生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结束,又成为后面活动的起点,是不是更好呢?
上一篇:《校园铃声》教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