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感。这样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培养学生的对于文字、词汇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语言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对语言的热爱。这样的讲解,不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只能是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真正把语言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附:《红树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红树林》教学 周嘉惠,标签:北师大版第九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感。这样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培养学生的对于文字、词汇的敏锐的感
受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语言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对语言的热爱。这样的讲解
,不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只能是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真
正把语言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附:
《红树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
,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
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
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
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
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我们也生活在海边,我们自以为对海已经很了解了。但你是否知道,在
海南岛,在海边,有一片红树林,非常壮观、奇特!大家想不想去看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
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
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
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
段,精读理解。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上一篇:红树林 教学案例 翁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