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

[10-21 00:57:1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78

概要:《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备课时,初读课文,发现《争论的故事》结构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的一个故事,第二部分写了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实际上就说明了故事蕴含的道理。“这么简单的文章,学生自己读一读,内容和道理都明白了,这课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担心起来。今天的课上下来,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我感觉课堂上的“语文味”还是比较浓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提高。一、有效利用课文插图: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时不能忽视的,小小的一张插图,和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较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疏理了课文,理解了词意。教学环节1:(出示图)图中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观察图画,联系课文内容,根据两人所持的不同意见“哥哥认为大雁应该煮着吃,弟弟认为大雁应该烤着吃。”判断出了图上人物的身份,形象地了解了“煮、烤”的意思。教学环节2: “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让学生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烟熏火燎”的理解。学生通过看图,明白哥哥说烤了吃没有什么好味道的原因是他认为“烟、火苗接触到大雁,使它的外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标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

备课时,初读课文,发现《争论的故事》结构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的一个故事,

第二部分写了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实际上就说明了故事蕴含的道理。“这

么简单的文章,学生自己读一读,内容和道理都明白了,这课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担心起来。

今天的课上下来,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我感觉课堂上的“语文味”还是比较浓的,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有效利用课文插图:

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时不能忽视的,小小的一张插图,和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较好地利

用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疏理了课文,理解了词意。

教学环节1:

(出示图)图中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图画,联系课文内容,根据两人所持的不同意见“哥哥认为大雁应该煮着吃,弟弟认为大雁应

该烤着吃。”判断出了图上人物的身份,形象地了解了“煮、烤”的意思。

教学环节2:

 “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让学生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烟熏火燎”的理解。学生通过看图,明白哥哥说烤了吃没有什么好

味道的原因是他认为“烟、火苗接触到大雁,使它的外皮变颜色,染上烟火味,有可能会烧焦”。

评议:你们真会查“无字词典”呀!

二、进行以文为本的表演:

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讲讲这个故事。在课堂教学初始环节,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词语,让学生

借助词语简要地说了故事内容。如果读完故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我觉得教学的意义不大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兄弟俩的第二回合争论,抓重点词句谈体会,读好对话,

演好对话。

兄弟俩争论的观点截然不同,他们的理由都很充分,学生读对话,谈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抓住“不以

为然、大声争辩、就该、很不服气”这些词语体会到兄弟俩争论的激烈、都认为对方说得不对,互不服

气。还感受到对话中的许多反问句更强调出不服气的语气。

接着,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和反问句,把激烈的争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同桌合作,练朗读、练

表演。指名表演时,学生充分体现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扭头不看对方,表示对对方观点的不认同,很

好地表现出了“不以为然”的样子。“大声争辩”时语言说得快速、响亮。演弟弟的学生两手叉腰,把

“很不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读、演得有声有色,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拓展学习的空间:

有故事,有感想,是这篇课文的独有特色。“感想部分”巧借同学之口,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阐明了

道理。如何使学生既和文中同学的感受产生会心的共鸣,又不失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独特感受呢?我先

引导学生将故事读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找到兄弟俩在这件事中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及时射

下大雁”,没有抓住“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这个最佳时机,先将大雁射下来。有学生向兄弟俩

提出建议“他们可以先射一只下来,再争论也不迟。”有位学生甚至替他们想了一个更妙的方法“他们

是打猎为生的,箭法一定不错,何不一齐拉弓射箭,射下两只大雁来不是更好吗?”在此基础上,学生

再读文中“感想部分”,不用再过多地讲解,学生对“抓住时机,先做起来。”这个道理已经理解得非

常透彻了。

接下来补充阅读的名言警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没有人碰不到机会

,只是你是否把握。”“坐着说,何如起来行。——周恩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进一步巩固了课文

的学习。

 四、找准结合点,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同学们在读这篇课文时,发现课文中感想部分的对话没有提示语。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我向学生说明了:“这段对话没有提示语,是因为话语接得比较紧凑,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并不重要,

重点在话的内容。”

我设计了学着这篇课文中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进行对话片断的小练笔。

【教师出示:老师问大家:“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能说说理由吗?”

 “                                                        ”

 “                                                        ”

[1] [2]  下一页


Tag: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