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干国祥《九寨沟》教学侧记教什么——明明白白,怎么教——清清楚楚——干国祥《九寨沟》教学侧记陈金铭前提:本次开放周,语文同题异构选的是四年级一篇写景散文《九寨沟》。我和张立华老师昨天已经分别上过,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写景散文教什么达成了临时性的共识,具体“怎么教”才能达成习得写景散文的能力是绕不过去的障碍。干国祥老师今天为我们现场进行了演绎。课堂:第一课时 清晰的确定目标干老师出示了PPT: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篇文章来说,是:“书读百遍,其‘景’自现。干老师进一步解释:就是透过文字,在脑海中出现清晰的画面,不仅有各种景物,而且有层次、条理、过程,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一段清晰的电影。后面整节课的教学应该说都是围绕这个主要目标来进行的。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形式显然很感兴趣,眼睛纷纷亮起来。在板书课题,按字理教学了“沟”和“寨”两个生字后。干老师告诉学生,用你的耳朵来听,老师读,你听,构建九寨沟的画面。有意思的是,当有学生指出老师多错了两个字音时,干老师先表扬了他,又指出,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能否构建清晰的画面,
干国祥《九寨沟》教学侧记,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干国祥《九寨沟》教学侧记
教什么——明明白白,怎么教——清清楚楚——干国祥《九寨沟》教学侧记
陈金铭
前提:
本次开放周,语文同题异构选的是四年级一篇写景散文《九寨沟》。
我和张立华老师昨天已经分别上过,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写景散文
教什么达成了临时性的共识,具体“怎么教”才能达成习得写景散文的能
力是绕不过去的障碍。干国祥老师今天为我们现场进行了演绎。
课堂:
第一课时
清晰的确定目标
干老师出示了PPT: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就这篇文章来说,是:
“书读百遍,其‘景’自现。
干老师进一步解释:
就是透过文字,在脑海中出现清晰的画面,不仅有各种景物,而且有
层次、条理、过程,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一段清晰的电影。
后面整节课的教学应该说都是围绕这个主要目标来进行的。
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形式显然很感兴趣,眼睛纷纷亮起来。
在板书课题,按字理教学了“沟”和“寨”两个生字后。
干老师告诉学生,用你的耳朵来听,老师读,你听,构建九寨沟的画
面。
有意思的是,当有学生指出老师多错了两个字音时,干老师先表扬了
他,又指出,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能否构建清晰的画面,不能只关注错误
而失去了一段美丽的风景。
抓一点突破全篇
接着,干老师和同学们把视线移到了课后习题上。
5、默读课文,想想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几乎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说:总结全文的作用。另有学生补充说,还有
首尾呼应的作用。
老师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
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按字理理解生字“禽”:【禽字怎么记住它?出示甲骨文“禽”字,
你看它像什么?一个网兜,下面是什么?手,一个人手里拿着网干什么,
去捞鱼,去捕鸟,这个字念什么?学生喊是禽,干老师表扬他,你真厉害
,甲骨文你都认识。后来有个人在上面加了提手旁,捉什么,学生齐答,
捉鸟。所以后来这个禽字就专指鸟类。“擒”就专指擒拿了。】
干老师提出新的要求:
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也概括全文的内容?学生在这样
的概括能力面前可能遇到了难度。纷纷找出了“美、诗、情、仙、满、画
”,学生显然没有理解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干老师绕过去了:为什么这段话概括全文?这次学生能回答,因为用
了四个词语,描绘了课文讲述的内容。老师追问:哪四个词语?学生回答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老师请大家把跟四个词语
对应的句子一一找到的举手。学生可能以为是在最后一段中,都很快地举
手了。老师提示是在文中找,因为学生此时是投入的,很快小手又都举起
来了。
学生很顺利地找到了古木参天和雪峰插云所指的句子。接着找到了平
湖飞瀑的平湖。在找“飞瀑”时老师表扬了一个给前面同学补充的同学,
说她很善于倾听。在找“异兽珍禽”时,学生指出是第四自然段,老师没
有请学生来读。告诉学生,第四节,我们先放一放。
干老师把前面的问题重新抛出来,我们知道四个词语把全部内容都概
括起来,现在要你用一个字把这四个词语再概括起来,刚才哪个字能概括
这个呢?
学生大声回答:画。并且有学生很清楚地指出,这里面既有动物,也
有植物。老师概括,既写到自然风光,又写到了珍稀动物。这都是内容。
学生纷纷点头。干老师追问,最后一个练习题有没有好处啊?这下学
生意识到了:有。
分散学习构建画面
干老师出示了下面的投影:
4、读读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段落。比一比,看谁读得最传神。
这一篇课文怎么叫读得传神?一名男生回答:要读得有感情。老师追
问,这一篇课文怎么叫读得有感情?又有学生补充,就是要理解了。老师
继续追问,这一篇课文怎么叫理解了?这时,一个女生站起来抢着说,就
是脑子里要有画面。
是的,老师肯定了她的回答。接着老师征询大家的意见:这篇课文能
不能打乱顺序来学?学生选择了不打乱顺序来学。
先学写雪峰插云的句子。
一个学生读本句,读得很好。接着是齐读。
再读写古木参天的句子。刚才有个不敢举手的女生读了这个句子,老
师表扬了她读得到位的地方,指出有一个字的轻重没处理好。学生感觉出
是“遍”没有读好。老师追问,为什么“遍”要处理好?学生敏锐的感觉
到,“遍”说明原始森林很多。老师请学生齐读。
接着老师按学生要求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其他画面的建构。
在学其他部分时,老师充分发挥了文本细读的能力。如,引导辨析“
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等,使学生栩栩如生的领会了词语和句子的原
初意思。
这时,老师请学生再读,把画面读出来。
再读“飞瀑”部分时,老师也引导学生经历了细读文本之旅:“这是
上一篇:《九寨沟》教学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