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17年全市公开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二课时)» 正文

2017年全市公开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二课时)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381

概要:2010年全市公开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完成《补》P17第1题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初步印象?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师:这是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生齐读二、学习第二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第3小节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把思绪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引读——这堂课上……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

2017年全市公开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二课时),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2010年全市公开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完成《补》P17第1题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这是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第3小节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把思绪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引读——这堂课上……

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师:引读“忽然,课桌……

2、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临危不惧  先人后己)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叙事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这句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舍己救人  大爱无私)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齐读最后一小节。

3、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师:课文除了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谭老师高尚的品质,环境场面的描写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请在文中2——7小节找一找。

交流(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说明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师: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6)在这巨大的灾难中,谭老师为了四个学生牺牲了自己。引读最后一节。

三、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救援人员、学生、老师)

3、出示,引读三句话

4、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5、千说万说,在人们的心中,谭老师是一个         、        的老师。

6、引读最后一节

四、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引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在学生眼里,——。然而,——。张开双臂——。

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a\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b\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因此,人们赞颂他——(出示)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诵读教育时报记者 刘肖的《千秋之爱——我该想到》,进一步感悟。

2、为谭千秋老师写颁奖词。

3、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1] [2]  下一页


Tag: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17年全市公开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二课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