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卢沟桥烽火》网络结对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 正文

《卢沟桥烽火》网络结对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

[02-25 12:44:28]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20

概要: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初读课文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1、 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与文本对话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

《卢沟桥烽火》网络结对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
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正音、解词,读通课文。
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 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
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
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四、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  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站在卢沟桥头吹着北国凛冽的风,看着卢沟桥上一个个石狮子,抚摸着当年留下的弹痕……如此引导,学生必能思绪万千。>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恨、赞、奋)
3、练写,交流。
这种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加强课堂上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速度的提高,


练习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ú  bù      wàng  xiǎng     cán  shí     xuán  shū      wěi   jūn
  (     )      (        )     (       )   (         )    (          )
xù mù        jiān  miè      láng  bèi      tiǎo  xìn       yān  hóu
(       )     (        )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爪(zhuǎ zhǎo)   呐喊(nà là)   号召(zhāo zhào)   明晃晃(huàng huǎng)
鲜血(xuě xuè)    蓄谋(móu mó)  搜查(sōu shōu)   万   籁(nài   lài)
三、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相关成语填在下面横线上。
  万籁(  )(  )        (  )(  )成怒             众寡(  )(  )
  同(  )敌(  )          震耳(  )(  )           猝不(  )(  )
  (  )(  )鼠窜          夜以(  )(  )           如(  )如(  )
  1、双方人力多少相差很大。(          )
  2、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
  3、出乎意料来不及防备。(         )
4、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按照(        )和(       )的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                      ,讴歌了                 。
  2、“卢沟桥事变”又称“(         )” ,发生的时间是(               ),事情的起因是(                        )。它拉开了(                  )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           )便(        )地展开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卢沟桥烽火》网络结对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