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争”中有趣,“斗”中有理《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点评» 正文

“争”中有趣,“斗”中有理《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点评

[10-21 00:53:5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68586

概要: 师:知道我这个老渔翁为什么轻松地就能抓到鹬蚌吗?生:因为鹬蚌相争。师:是啊,所以渔翁得利了。师:让我们去感受鹬蚌争斗的场面,读一读这两段话。(出示屏幕)指名读鹬的话。师:这是什么语气?生:威胁,吓唬。师:有没有谁威胁过你?生举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妈妈说,你再不来吃饭,我就把电视机给你关掉。师:哦,有意思,妈妈抓住了你的一个“疼处”,那就是——生:想看电视。师:那你模仿妈妈的语气给大家表演一下她怎么“威胁”你的。生(生气地):快过来吃饭,不然,我把电视给你关了。师:呵,老妈还挺严厉的。你去吃饭了吗?生:去了。因为电视里正播放我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喜羊羊与灰太郎》呢,她一关电视,我就看不成了。师:真是个聪明的妈妈,知子莫若母啊。大家想想故事里这只鹬鸟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生:河蚌的弱点就是喝不到水会干死在河滩上。师:聪明,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两组——“鹬鸟组”和“河蚌组”来体验它们之间的互不相让。现在先请全体“鹬鸟组”威胁“河蚌组”。生(鹬鸟组)读:“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师:河蚌组,多可怕的鹬鸟啊,

“争”中有趣,“斗”中有理《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点评,标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师:知道我这个老渔翁为什么轻松地就能抓到鹬蚌吗?
生:因为鹬蚌相争。
师:是啊,所以渔翁得利了。
师:让我们去感受鹬蚌争斗的场面,读一读这两段话。(出示屏幕)指名读鹬的话。
师:这是什么语气?
生:威胁,吓唬。
师:有没有谁威胁过你?
生举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妈妈说,你再不来吃饭,我就把电视机给你关掉。
师:哦,有意思,妈妈抓住了你的一个“疼处”,那就是——
生:想看电视。
师:那你模仿妈妈的语气给大家表演一下她怎么“威胁”你的。
生(生气地):快过来吃饭,不然,我把电视给你关了。
师:呵,老妈还挺严厉的。你去吃饭了吗?
生:去了。因为电视里正播放我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喜羊羊与灰太郎》呢,她一关电视,我就看不成了。
师:真是个聪明的妈妈,知子莫若母啊。大家想想故事里这只鹬鸟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
生:河蚌的弱点就是喝不到水会干死在河滩上。
师:聪明,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两组——“鹬鸟组”和“河蚌组”来体验它们之间的互不相让。现在先请全体“鹬鸟组”威胁“河蚌组”。
生(鹬鸟组)读:“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师:河蚌组,多可怕的鹬鸟啊,你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不怕?
生:毫不示弱。因为河蚌也知道鹬鸟的弱点。
师:鹬鸟的弱点是什么?
生:它被河蚌夹住了嘴,吃不到东西,过几天自己也会饿死。
师:我有弱点,你也有弱点,双方斗表示很强,一点也不软弱,这就是——
生:毫不示弱。(师板书)
师:既然都不示弱,那鹬蚌到底谁斗得过谁,我们来试一试,老师当总导演。
大家思考,他们的争斗是不是一次就结束了呢?
生:不会,就像吵架一样,互不相让,肯定不止一次。
师:那我们两个组就来斗三次吧!
第一次我们站着斗,注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和表情。
第二次我们坐着斗,第三次就要注意了,我们分析一下,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
生:越来越低了。
师:为什么?
生:已经斗了两次,力气越来越小了。
师:从文章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从下文“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里可以看出来。
师:那第三次我们就趴在桌子上斗。
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到第三次时,大部分同学已经不用再看屏幕和课本了,并且趴在了桌子上,声音低低的,有气无力的样子。)
师:累了吧?这时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筋疲力尽。(师板书)
【在“争”中朗读,妙招之四。此处的朗读指导,并未着眼于朗读的技巧,而是独具匠心地将鹬蚌之“争”设计成站、坐、趴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争”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形成了课的高潮,可见,朗读的技巧指导与情感体验相比,情感体验始终居于首要位置。】

 
师: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有位渔夫看见了——(出示大屏幕)
生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生边读,师边简笔画板书渔翁、鱼篓子)
师:望着鱼篓里的这两个家伙,渔夫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真是两个傻家伙。
生:今天太幸运了,没费力就抓到了一只大鹬鸟和一只肥肥的河蚌。
生:今天可以美餐一顿了……
师:为什么这么轻松地就可以抓到它们呢?
生:因为鹬和蚌相争给渔翁创造了机会。
师:此时,鹬、蚌在渔夫的篓子里,听到渔翁这么得意地说,它们又会怎么想呢?
生:互相责怪。鹬会说,都是你不松开壳,弄得我也飞不走。蚌会说,嗨!你要不是啄我的肉,我能夹你的嘴吗?
师:都死到临头了,还在争吵,不知悔改,真是执迷不悟,罪有应得!
生:鹬和蚌说,要是我们早点互相谦让一下,就不用成为盘中餐了。
师:这是后悔了。
生:我们不要吵了,快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逃出去?
师:埋怨已经没用了,要一起想办法了。
生:我真后悔啊,真不该夹你,早知道我放了你,我们就不会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下场了。
师:是啊,多惨痛的教训啊,我们在生活中可不能犯它们这样的傻了。请大家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也让他们明白一下这个道理,受受教育。
【在轻松的想象性对话中理解寓意,妙招之五。理解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难点。初步读懂课文故事之后,教师并未直接发问:“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会给三年级的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最后往往是教师给出结论故事。现在教师用简笔画创设了一个想象性的对话情境,学生在对话中轻松地悟出了寓意,这样化难为易,切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同时,思想教育顺势而为,无雕饰、外加之嫌。】

【该课曾在2008年参加海南省小学语文课堂观摩比赛获一等奖,2009年3月,又参加南京“相约魅力南京,体验精彩课堂”的“同课异构”现场教学擂台赛,受到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总 评:
这堂课的教学,可以用 一个“巧”字来概括。巧抓课题,巧学字词,巧设朗读,巧解内容,巧悟寓意,教师的语言也不乏幽默机巧。然而,这些巧,都是一眼看得见的巧。这堂课的教学,还有一种深层次的巧,那就是把语言学习与人文感悟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大巧,是决定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高效与否的关键。

解题时,好像是在学识字,又好像是在把握形象,学识字与把握形象融为一体;学习词语时,好像是在理解词语,又好像是在理解故事情节,学词语与理情节融为一体;书写生字时,好像是学写字,又好像是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写字是与把握课文内容融为一体;重点段的朗读,好像是在朗读,又好像是在体验课文情感,学朗读与悟情感融为一体;收尾的一环,好像是在领悟寓意,又好像是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领会寓意与语言训练融为一体。总之,从头到尾,无一处不见语言文字,也无一处不见人文感悟,言与意,真是分不开,剪不断。阅读教学,得意忘言,显然不可取;得言忘意,同样不可取;既得言又得意,但言意油水分离,还是不可取。唯有言意兼得且融为一体,才是巧境界,高境界。

我们还可以一问:巧从何来?概括的回答是,得益于教师的综合素养。这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再创造。一篇教材只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个舞台,在同一个舞台上,不同的教师却会演绎出精彩程度迥异的节目,这就要看教师的创新能力了。同样是教“鹬”、“蚌”两个字词,常规的教法是带学生读几遍,这样教,难免淡而无味;毛老师让学生用两个手势去比划,稍一改变,便妙趣横生。同样是教词语,常见的教法是按词语出现的顺序带读、组词,这样教,难免平直呆板;毛老师只是把词语的顺序和排列稍稍调整一下,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学横学起来兴味盎然。朗读,常见的教法是按课文情节,学到哪儿就读到哪儿,这样教,难免波澜不兴;毛老师只是调整了一下段落顺序,吧双方的对话单挑出来,设计成三次“争的朗读”,这样稍稍一变,你想不激动、不精彩都做不到了!可见,教好一堂课,要有求变的精神,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湖南师范大学佘同生)

 
附 课文:
鹬 蚌 相 争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上一页  [1] [2] 


Tag: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争”中有趣,“斗”中有理《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点评》相关文章